辛亥革命是矗立在中华民族历史上的一座不朽的丰碑。这里“丰碑”的含义是指
A.揭开了新民主义革命的序幕
B.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
C.实现了完全的民族独立
D.改变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
《同治要务》中写道:“查治国之道,在乎自强。而审时度势,则自强以练兵为要,练兵又以制器为先。”在19世纪中后期的中国,持这一认识并付诸实现的是
A.洋务运动B.戊戌变法
C.辛亥革命D.新文化运动
1860年10月9日美国《纽约时报》的一篇报道说:“最近这两天发生在那里(指圆明园)的景象却是用任何笔杆子都无法恰当描述的……”这则报道反映了
A.八国联军侵华的相关史实 B.签订《马关条约》的史实
C.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相关史实 D.签订《辛丑条约》的史实
历史证明:科技创新是引领历史发展的重要动力,但也会产生消极影响。
材料一:
材料二:“我们现在开始生活在一个充满奇迹的时代,大车不需要马拉,新闻通过环绕地球的电线一瞬间传遍世界……。”
材料三:日本有“眼观八方”的特征,明治维新中展现东方人的智慧,在学习西方过程中超越西方。日本这种学习西方又不照搬西方,又超越西方的精神,是日本迅速富强的精神动力。明治维新后,日本摆脱了沦为半殖民地国家的命运,后还走上军国主义道路。
材料四:煤的大规模开采和使用,推动了工厂开办和蒸汽机运转,但方便人们生活同时,又释放出大量烟尘、二氧化碳等有害物质。18世纪,伦敦上空出现烟雾现象,造成植物枯死。晾晒的衣服变黑,即使白天也需要人工照明,甚至还造成许多居民患病或死亡。
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请问答:
(1)材料一结构图揭示了第一次工业革命与世界历史发展间的关系。请根据所学知识,分别为结构图中的“自然科学发展”“思想解放”“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科学社会主义运动”各举一典型史实。
(2)如材料二所言,人们生活在一个充满奇迹的时代,科技革命推动了社会的进步,使人们的许多梦想变成了现实。请完成表格,感受人类文明的发展。
人类梦想 | 时 间 | 工 具 | 结 果 |
日行千里 | ①从 开始 | 蒸汽轮船 ② | 为生产生活带来了便利, 人类进入④ 时代 |
19世纪70年代 | ③ 飞机 | 出行方便、快捷; 人类进入⑤ 时代 |
(3)结合材料三及所学知识,说说两次工业革命给日本带来的影响。
(4)材料四表明英国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什么问题?
(5)根据上述材料,你认为要实施科技创新应注意哪些问题?(分角度回答)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649年1月30日下午,伦敦天气格外阴冷。白金汉宫外广场上,人头攒动,一位衣着华丽的犯人被推上了断头台,掀开了英国历史重要的一页。随后,英国在现代民主政治创制试验方面的最大成就,就是在这之后的40年,创造了一种全新的政体……。
材料二 在那个距今二百多年前的时代里,殖民地联合起来挑战宗主国是破天荒的大事,宣布独立的北美13个英属殖民地,在欧洲的法兰西等国家的支持下,与大英帝国的战争一直艰苦地打了八年,才最终赢得了独立。”……1787年通过法律规定,联邦政府将三种权力分别交给三个不同的国家机关管辖,既保持各自的权限,又要相互制约保持平衡。
材料三 “我希望站在满是棉花的土地上,古老的时光难以忘怀。……迪克西的土地是我出生的地方……”这是流行于美国南方的一首歌曲。……在棉花丛中劳作的是那些从非洲贩来的黑人。
——材料二、三摘自《大国崛起》
材料四 1789年7月14日,巴黎城中枪声四起,愤怒的市民拿起武器同军警展开激战……这一天揭开了法国大革命的序幕,成为法国的国庆日。
根据上述材料,请回答以下问题:
(1)材料一描述的“一位衣着华丽的犯人”指的是谁?英国议会通过哪部法律文献来创立一种全新政体的?英国这种全新的政体是什么?
(2)材料二中的“北美13个英属殖民地”宣告独立的文件是什么?“与大英帝国的战争”是什么性质的战争?北美领导这场战争的主要领导人是谁?
(3)材料三中提到的“非洲的黑人”主要是通过什么方式到美国南方的?后来是在哪次战争中获得了自由?使黑人获得自由的是哪部重要文献?
(4)材料四种描述的是什么具体历史事件?在这一场大革命中法国颁布了哪一部重要的历史文献,其核心内容是什么?拿破仑是法国历史上的一位风云人物,他对法国历史的重要贡献和影响是什么?
(5)依据对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的分析,你认为英、法、美等大国崛起的因素主要有哪些?
罗曼·罗兰曾这样描绘一部音乐巨著的乐章:“这是一幅庞大的壁画,在这里,英雄的战场扩展到宇宙的边界。……我们再也听不到什么(琴弦在静寂中低沉地颤动),只有静脉的跳动……突然,命运的呼喊微弱地透出那晃动的紫色雾幔。英雄在号角声中从死亡的深渊站起。整个乐队跃起欢迎他,因为这是生命的复活……”巨著的作者及名称是( )
A.贝多芬《月光曲》 B.聂耳《义勇军进行曲》
C.贝多芬《英雄交响曲》 D.约翰·施特劳斯《蓝色多瑙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