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4月13日,《人民日报》在《从甲午战争的废墟上崛起》一文中指出:“120年前的那个甲午,是黑暗的、痛苦的、流血的、沉沦的甲午。”这里主要是指甲午战后( )
A.签订了不平等条约,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B.日本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中华民族面临着灭亡的危险
C.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
D.刺激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野心,半殖民地化大大加深
作为台湾附属岛屿之一的钓鱼岛,历史上很早就属于中国管辖,这一点可见之于中日史籍图志,中国对钓鱼岛拥有无可争辩的主权。近代日本通过( )强行割占了钓鱼岛。
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阿古柏伯克传》的作者包罗杰说:“毫无疑义,这是近50年中在亚洲发生过的最值得注意的事件,同时这是一个多世纪以前乾隆出兵这个地区以来一支由中国人领导的中国军队所曾取得的最光辉的成就。文中的历史事件是( )
A.林则徐虎门禁烟 B.曾国藩兴办洋务
C.太平军抗击列强军队 D.左宗棠收复新疆
据清通州(今南通)人刘长华《梓里述闻》记载,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英国舰队侵入长江以后,一直开到南京。军舰来往于南通江面时,当地人惟恐英军登陆,纷纷下乡避难。该记载反映的侵略战争是( )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7世纪和18世纪初,中国对欧洲的影响比欧洲对中国的影响大得多。西方人得知中国的历史、艺术、哲学和政治后,完全入迷了……例如,伏尔泰(1694~1778年)用一幅孔子的画像装饰其书斋的墙。伏尔泰认为,到18世纪末19世纪初,“欧洲人开始对中国的自然资源……更感兴趣”。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无线电、电视、传真机和联网的计算机传递产生了一个地球村,消除了以往在社会、经济和政治上的孤立。然而,由于购买必要的设备、维护和升级设备、训练人员去使用这些设备都需要资金,许多国家感到很难融入地球村。这个新的互相联系的世界也遭到了某些人的批评。例如,批评家指责大众传媒是文化帝国主义的工具,因为大部分电子媒体和它们传递的信息是源自先进的资本主义社会。一个具体的影响就是英语成为全球通信体系的主要语言,这实际上将本国的语言限制在小范围内。
——摘编自杰里•本特利《新全球史》
(1)材料一反映了17世纪到19世纪,西方人对中国的兴趣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促使这一变化出现的因素有哪些?
(2)结合材料二,概括现代文化传播的特点及对第三世界国家的影响。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自18世纪60年代工业革命以来,煤炭成为工业和家庭使用的核心燃料,因此煤烟排放量急剧增加,致使空气污染问题越来越严重。同时,英国冬季比较寒冷,居民家庭普遍要烧煤取暖,使烟尘排放量比平时更高。1952年12月4日,伦敦城发生了一次世界上最为严重的“烟雾”事件:连续的浓雾将近一周不散……期间,有4700多人因呼吸道病而死亡;雾散以后又有8000多人死于非命。这就是震惊世界的“雾都劫难”。
材料二:1952年“伦敦烟雾事件”发生后,英国人开始反思空气污染造成的苦果。1956年,英国政府颁布了《清洁空气法案》,大规模改造城市居民的传统炉灶,减少煤炭用量;发电厂和重工业被迁到郊区。1968年以后,英国又出台了一系列的空气污染防控法案,这些法案针对各种废气排放进行了严格约束。80年代后,交通污染取代工业污染成为伦敦空气质量的首要威胁。为此,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措施,来抑制交通污染。包括优先发展公共交通网络、抑制私车发展等。再加上民间环保组织的推动、大众环保意识提高和环保技术的推广应用等,到1980年,伦敦的雾日已经从每年几十天降到5天。经过50多年的治理,伦敦终于摘掉了“雾都”的帽子,城市上空重现蓝天白云。
(1)根据材料一分析工业革命给英国带来哪些影响?
(2)伦敦从远近驰名的“雾都”到重现蓝天白云,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结合材料二分析,伦敦能够“去雾”的原因有哪些?
(3)针对我国今日来的雾霾天气,结合伦敦“去雾”的措施,谈谈如何才能改变“雾霾”的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