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爷爷是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代表,他参与和表决了会议通过的所有文件和决定,下列各项属于这些文件和决定的是
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②以五星红旗为国旗
③以《义勇军进行曲》为代国歌
④建立人民英雄纪念碑
⑤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A、①②③ B、②③④⑤
C、②③⑤ D、①②③④
1949年3月23日上午,毛泽东率中共中央机关离开西柏坡前往北平。出发时,毛泽东回过头对周恩来说:“今天是进京的日子,进京赶考去。”“进京赶考”意味着什么
A、意味着中国革命胜利结束
B、意味着新中国的建立
C、意味着共产党人面临着执政和建设新中国的任务
D、意味着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根据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自古以来,人类不仅要遭受天灾的侵害,自己也会因为争夺生存环境而发生战争,自相残杀。不同的部落、部族、民族之间,常常因为争夺田地、牧场、水源,而引发战争。然而,战争是痛苦的,各民族互相吞并是残酷的,记载战争的历史也是残酷的。不同的民族,各有专长,如能和平共处,互相帮助,必能共同发展,走向安定富足。经过长期共存,最后融为一体,这是人类共同走向世界大同最理想的道路。在中国历史上,究竟有没有两个民族经过长期和谐共处最后融为一体的真实事例?那就是在距今千年以前,北方的辽人(契丹族人)通过长期汉化,最后成为北方汉人。
辽国在建国之初,就重用汉人知识分子,仿照中原王朝建立政府机构。在辽国官方的提倡下,汉人文化,包括伦理道德、丧葬习俗、岁时风尚、饮食服饰,都在辽国社会广泛流传,逐渐拉近了两个民族的距离。但是,由于宋辽两国实力对比不平衡,双方并没有和谐相处。从公元960年赵宋建国开始,到公元1005年两国签订澶渊之盟这四十来年中间,两国一直处于敌对状态,不断发生磨擦,在外交上一直不能处于正常状态。拿当时两国总的国力相比较,辽是强而不富,宋是弱而不贫;辽是武力强大而经济、文化落后,宋虽然武力不行而经济、文化先进。经过多年休养生息,宋的国力逐渐增强。在澶州之战中,宋辽势均力敌,宋选择在战争过程中略占上风的条件下,与辽谈判议和,双方于1005年1月签订“澶渊之盟”(澶州亦名澶渊郡)。
“澶渊之盟”的内容,实质上不过两条:一、双方结为兄弟之邦,宋帝为兄,辽帝为弟,双方平等。二、宋每年送给辽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至于每年要交银绢三十万,说起来不大好听,有向夷狄进贡的意味,所以被许多爱国人士所反对;但在宋朝的皇帝看来,国家每年财政收入数千万两,三十万银绢与之相比,连百分之一都不到。 这与打起仗来,军费动辄数百万两相比,实在是便宜多了。
真正的民族融合对双方都有好处。例如我们北方的游牧民族常常失于粗野,南方的农业民族常常失于文弱,融合之后进行互补,都能趋向完美。纵观中外历史,只有百年战争,未闻百年和约;而澶渊之盟从公元1005年订立,竟能维持一百一十多年,堪称史上奇迹。在元代官员所管的户口登记簿上,已经找不到辽人或契丹人的称呼,因为辽人(契丹人)已经基本上融入北方汉人之中,不复存在。
请回答:
(1)宋为什么在澶州之战占上风的情况下,与辽议和,双方约为兄弟之国,宋朝给辽岁币
(2)谈谈你对上述材料的感悟。(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适当联系实际,行文流畅。)
请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史记》记载,南方地广人稀,人们以稻米、鱼为主食,还采集果实和贝类为食……刀耕火种,没有积蓄,大多很贫困。
材料二 南宋时,民间流传着“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
材料三 《宋史》中记载:“国家根本,仰给东南。”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与宋朝时相比,西汉时南方经济发展水平如何?
(2)材料二和材料三共同反映了我国古代经济发展出现了什么重大变化?出现这种变化的原因主要有哪些?
(3)综合以上材料,从变化的原因中,请你谈谈对我国目前的经济建设的启示。
请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科举制使大批地位低下和出身寒微的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北宋的吕蒙正自幼遭不幸,其父将其母子赶出家门,长期居住在一个山洞里过着饥寒生活。他发奋读书而后高中状元,因极善理财治国,成为宋初名相。
材料二 唐朝贞观初年,唐太宗私下去视察御史府(考试进士的地方),看到许多新录取的进士鱼贯而出,兴奋地说:“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
材料三 在一些外国研究者看来,中国的科举制度,是世界历史上最具有开放性和平等性的官吏选拔制度,不但对中国的统一和社会的稳定发挥了积极的作用,而且对亚洲乃至欧美一些国家的文官制度也产生了重要影响,堪称“中国第五大发明”。
请回答:
(1)材料一中提及的科举制度诞生的标志是什么?
(2)材料二体现了科举制的最大受益者是哪些人?请列举史实说明唐朝统治者对科举制的完善做出哪些贡献?
(3)综合三则材料,简述科举制主要有哪些进步作用?
(4)综合以上材料,你认为古代的用人制度对当今我国的强国战略有何启示?
小江在编写的历史小故事中写道“高僧鉴真历经艰险,终于携带大量佛经回到长安。他专心翻译佛经,还以亲身见闻写成《大唐西域记》。”你觉得小江的历史故事符合历史事实吗?请说明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