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历史试题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如果可以把1492年看作全球化的开始,那么...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如果可以把1492年看作全球化的开始,那么大致可以看出全球化经历了这样几个阶段,首先是葡萄牙和西班牙人开创了现代全球化;然后是大英帝国、法国等欧洲国家开始大规模向全球殖民,这一阶段大致是从英国击败西班牙无敌舰队开始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第三阶段是美国和前苏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全面崛起,取代英国成为主导全球化大趋势的两大核心;第四阶段是从海湾战争开始,随着前苏联的解体,美国开始独自引领全球化的潮流,即开始努力构建一个美国模式的全球化社会。

——白海军《大预言:2049年的世界》

材料二  1820—1840年世界工业生产年增长率和世界贸易增长率分别为2.9%和2.81%;1840—1860年,分别为3.5%和4.8%;1860—1870年,分别为2.9%和5.53%。……19世纪中期机器纺织品……成为l9世纪国际贸易中最主要的工业制成品.殖民地国家的主要出口产品中,棉花、生丝、矿产原料逐步取代了茶叶、香料等生活用品的出口。……1800年,英国、法国、德国、美国在世界贸易中占有的比例分别为33%、9%、10%、5%。

材料三  技术是经济全球化的基础,“凭借全球性技术(如无线电通讯技术、核武器、洲际运载火箭、计算机网络等)而形成的经济、军事力量,无疑会为掌握这些力量的国家带来巨大利益。准确地说,全球化将处在掌握全球性技术力量的国家主导之下”。

——赵英《技术演变与全球化》

“全球化是发达国家用来打开发展中国家市场的‘敲门砖’,是新殖民主义的一种形式,因此发展中国家应该团结起来,抵制全球化。”

——《发展中国家怎么办:拉美国家的实践》

(1)依据材料一结合所学,说明为什么首先是西班牙和葡萄牙开创了“全球化”?指出第二阶段英国主导全球化的政治经济条件

(2)根据材料二,概括19世纪中期前后国际贸易有哪些特征?试分析出现这些变化的原因。

(3)依据材料三,对经济全球化有哪些不同的认识?产生不同的认识的原因有哪些?

 

(1)理由:葡、西最早支持开辟了新航路。 政治:资本主义君主立宪制确立;经济:率先完成工业革命。 (2)特征:国际贸易迅速发展;商品结构发生重大变化;英国成为世界贸易的中心。 原因:工业革命后英国机器大生产取代了手工劳动,首先成为工业国家,使东方从属于西方;新交通工具的出现使世界各地的联系更为便捷;资产阶级开拓市场,抢占殖民地,19世纪中期以欧美主要资本只有国家为主导的世界市场基本形成。 (3)观点一:经济全球化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依据:技术是经济全球化的基础。 观点二:是发达国家进行新殖民扩张的手段。依据:加大了对发展中国家的掠夺,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间的差距越来越大。 【解析】 试题分析:(1)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首先是西班牙和葡萄牙开创了“全球化”的原因是:葡、西最早支持开辟了新航路。最早走上了对外掠夺的道路;第二阶段英国主导全球化的政治经济条件是:政治:资本主义君主立宪制确立;经济:率先完成工业革命。 (2)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19世纪中期前后国际贸易的特征是:国际贸易迅速发展;商品结构发生重大变化;英国成为世界贸易的中心。出现这些变化的原因是:工业革命后英国机器大生产取代了手工劳动,首先成为工业国家,使东方从属于西方;新交通工具的出现使世界各地的联系更为便捷;资产阶级开拓市场,抢占殖民地,19世纪中期以欧美主要资本只有国家为主导的世界市场基本形成。 (3)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对经济全球化的不同的认识是:观点一:经济全球化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依据:技术是经济全球化的基础。观点二:是发达国家进行新殖民扩张的手段。依据:加大了对发展中国家的掠夺,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间的差距越来越大。产生不同的认识的原因是:看问题的角度不一样,立场不一样。 考点:人教版新课标九年级历史上册•步入近代•资本主义时代的曙光;人教版新课标九年级历史上册•步入近代•“蒸汽时代”的到来;人教版新课标九年级历史下册•战后世界格局的演变•世界经济的“全球化”。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免徭役);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奴隶)。

——《史记》

材料二  宋朝时期值得注意的是,发生了一场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对整个欧亚大陆有重大的意义。……中国首次出现了主要以商业,而不是以行政为中心的大城市。……中国人首次大规模从事对外贸易,不再主要依靠外国中间商。……但是,宋朝时的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丝毫未对后来的中国社会产生爆炸性的影响,而西方与此相应的商业革命却对西方社会产生了爆炸性的影响。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三  明清时期手工业的兴盛突出反映在民间私营手工业迅速发展,取代官办工场、作坊,占据了主导地位。在这种背景下,开始孕育出主要通过对运用生产技术和调配劳动力等环节加强管理来提高经济效益的新型经营地主;从手工场主、包买商中转化出类似西方资本主义劳动组合中的早期“资本家”。据《明神宗实录》、乾隆《苏州府志》等文献记载,“明万历苏民无积聚,多以丝织为生。东北半城皆居机户,郡城之东皆习机业”。表明自明中后期至鸦片战争前,已经进入产业革命或工业化的准备阶段和向工业文明发展的过渡阶段。 

——曹大为《明清农耕文明的鼎盛及其在世界工业文明潮流中的殒落》

材料四 

满分5 manfen5.com

(1)材料一中的“本业”是指___________,“末利”是指_____________,其反映出的政策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2)选做题:以下两小题,请任选一个作答。(如果两题都答,按第小题计分)

依据材料二,说明宋朝进行了一场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的确切含义,并分析其没有产生爆炸性影响原因。

依据材料三,概括明清时期经济领域发生了哪些变化?并分析原因。

(3)依据材料四结合所学,分析东西方的贸易特点有何不同?

 

查看答案

1931年凯恩斯说:“几天前我曾在报上看到一则建议,说要开辟一条新路、一条宽阔的公路……这类想法是非常正确的……限制人们靠救济津贴来度日,无事可做,生活郁闷,是不是让他们继续处于这样的境地就好些呢?当然不是。”下列举措与材料观点相符的是

A.大力整顿金融,恢复银行信用 

B.缩减农业产量,稳定产品价格

C.兴建公共工程,增加就业机会  

D.发放蓝鹰标志,干预工业生产

 

查看答案

《大国衰落之鉴》 中对英国的崛起有这样的描述:“崛起的进程是从16世纪开始的,直到19世纪,每个世纪都有其突出特征,使近代英国的历史节奏好像是以世纪为单位:16世纪社会和经济的变动首先迈步,推动着17世纪政治和思想改造,反过来又促进18世纪的经济“起飞”,带来社会的深刻变革,19世纪英国进入最辉煌时代。近代英国崛起的历程,似乎在验证着某种历史规律性。”对上述材料解读不正确的是

A.16世纪社会和经济变动的有利因素包括新航路的开辟

B.17世纪政治的改造指的是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  

C.18世纪经济“起飞“的因素不包括工业革命  

D.19世纪进入最辉煌时代的成就之一是英国成为世界工厂

 

查看答案

宋庆龄说“孙中山和中国共产党之间具有历史意义的合作不是偶然的,它是当时的国际局势和中国本身的内部条件造成的”。这里的“内部条件”主要有

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军,极大地推动了国民革命

②“打倒列强,消灭军阀”成为全国人民的共同愿望

③“停止内战,一致抗日”成为全国人民的呼声

国民党一大召开并改组国民党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查看答案

下图四条折线反映了苏、美、英、法四国1928-1936年工业生产指数变化示意图,其中,反映苏联工业指数的应该是

满分5 manfen5.com

A.①               B.                   C.③                 D.④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