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历史试题 >

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争取抗战胜利的中心关键,在使已经发动的抗战...

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争取抗战胜利的中心关键,在使已经发动的抗战发展为全面的全民族抗战。只有这种全面的全民族抗战,才能使抗战得到最后的胜利。

——《关于目前形势与党的任务的决定》

(1)结合所学知识,试从政治、军事两个方面的史实来证明材料一的观点。

材料二  帝国所以向美英两国宣战,实亦为……东亚之安定而出此。……自交战以来,……战局并未好转,世界大势亦不利于我。加之敌方最近使用残酷之炸弹,频杀无辜,惨害所及,真未可逆料。……此朕所以饬令帝国政府接受联合公告者也。

——《日本天皇停战诏书》

(2)依据材料一和材料二,试分析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

材料三  日本方面痛感日本国过去由于战争给中国人民造成的重大损害的责任,表示深刻的反省。日本方面重申站在充分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提出的“复交三原则”的立场上,谋求实现日中邦交正常化这一见解。中国方面对此表示欢迎。……自本声明公布之日起,中华人民共和国和日本国之间迄今为止的不正常状态宣布结束。

——1972年中日联合声明

(3)材料三的“不正常状态”是什么原因造成的?依据材料,概括20世纪中日两国关系变化的趋势并概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

材料四  美国在19世纪已经具有世界经济大国的实力……二战又使美国成为当之无愧的世界霸主。在发展过程中,面对来自来自国内外的各种挑战,积极应对,有效调整。日本是二战的罪魁祸首之一,它在给世界带来灾难的同时,本国也遭到了沉重的打击。可是,日本不仅很快清除了战争废墟,还实现了经济的飞速发展。

(4)材料四中,“美国在19世纪已经具备世界经济大国”的前提条件是什么?

(5)日本为什么能“很快清除战争废墟,实现经济的飞速发展”?它的发展对资本主义世界经济格局产生怎样的影响

 

(1)第二次国共两党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国民党在正面战场、共产党在敌后战场共同抗击日军。 (2)主要原因:中国人民的全民族抗战;次要原因:世界反法西斯力量的沉重打击(苏、美、英等国对日作战,美国对日本投放原子弹等。) (3)日本发动的侵华战争;从对立走向邦交正常化(建交),新中国综合国力增强和国际地位提高. (4)南北战争北方胜利;第二次科技革命。 (5)原因:美国的扶持,引进先进技术,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重视发展教育和培养人才,贸易立国战略,保持政策一贯性和连续性等。影响:形成美国、日本、西欧三足鼎立的局面。 【解析】 试题分析:(1)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从政治、军事两个方面的史实来证明材料一的观点就是第二次国共两党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国民党在正面战场、共产党在敌后战场共同抗击日军。全民族抗战正式开始。 (2)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是;主要原因:中国人民的全民族抗战;次要原因:世界反法西斯力量的沉重打击(苏、美、英等国对日作战,美国对日本投放原子弹等。都促成了反打西斯战争的胜利。 (3)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三的“不正常状态”是日本发动的侵华战争造成的; 20世纪中日两国关系变化的趋势是:从对立走向邦交正常化(建交),并概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新中国综合国力增强和国际地位提高. (4)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四中,“美国在19世纪已经具备世界经济大国”的前提条件是:南北战争北方胜利;第二次科技革命。美国南北战争又称为美国内战,是美国历史上的第二次资产阶级革命,它较好地解决了农民的土地问题,维护了国家统一,废除了奴隶制度,进一步扫除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障碍,为美国资本主义经济的起飞铺平了道路,使美国迅速成为工业化强国。 (5)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日本为什么能“很快清除战争废墟,实现经济的飞速发展”的原因是美国的扶持,引进先进技术,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重视发展教育和培养人才,贸易立国战略,保持政策一贯性和连续性等。它的发展对资本主义世界经济格局产生的影响是:形成美国、日本、西欧三足鼎立的局面。 考点:人教版新课标八年级历史上册•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难忘九一八;人教版新课标八年级历史上册•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宁为战死鬼,不作亡国奴”;人教版新课标九年级历史上册•无产阶级的斗争与资产阶级统治的加强•美国南北战争;人教版新课标九年级历史下册•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变化•西欧和日本经济的发展。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史料研究、问题讨论和理论指导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试运用这些方法分析近代以来中外社会政治的演变,完成下列题目。

骤一:史料研究

材料一:对德国而言,拿破仑并不像他的敌人所说的那样是一个专横跋扈的暴君。他在德国是革命的代表,是革命原理的传播者,是旧的封建社会的摧残人,他把他的法典带到被他征服的国家里,这个法典比历来的法典都优越得多。

——恩格斯《德国状况》

材料二:法国大革命的几次战争起初是民族战争,而且也确实是这样的战争。这些战争都是革命的“保卫伟大的革命”反对反革命君主国同盟。但是,当拿破仑建立了法兰西帝国,奴役欧洲许多早已形成的、大的、有生命力的民族国家的时候,法兰西的民族战争便成了帝国主义战争,而这种帝国主义战争又反过来引起了反对拿破仑帝国的民族解放战争。

——列宁《论尤尼乌斯的小册子》

(1)根据以上两则材料小结拿破仑的主要历史事迹。分别概括恩格斯和列宁对拿破仑的评价。

步骤二:问题讨论

邓小平说:“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

(2)请你联系19世纪60年代西方世界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举例说明。(注意:革命与改革要各举一例

(3)20世纪20年代的苏俄、30年代的美国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也说明了这一观点,请分别说出是哪一重大历史事件。

步骤三:理论指导

(4)理论常常是行动的先导。九年级某班以“思想理论演进与近代社会的发展”为主题开展探究性学习,下表是其中探究的一部分,请你根据提示填完下表。

反映思想理论变革的重大事件

推动社会变革的相关史实(写出一例即可)

结论:概括思想理论解放与社会发展间关系

世界史

中国史

 

《人权宣言》的颁布

 

 

《共产党宣言》的发表

 

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取得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胜利

 

查看答案

某校同学在学习中国近现代史的过程中,以“探寻中国救亡图存、富民强国之路”为主题,通过网络等手段搜集到以下资料,设计出相关问题,请你与他们一起进行探究。

【屈辱与探索】

材料一:鸦片战争成为中国历史的一块界碑。一系列不平等条约,记录了中华民族在西方列强坚船利炮逼迫下,坠入近代的屈辱、彷徨与困惑。近代前期,为挽救民族危机,无数志士仁人不断探索救国道路,走过了自救之路、维新之路、共和之路等,但都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使命,探索之路任重道远。

(1)材料一所述,“鸦片战争成为中国历史的一块界碑”含义指什么?

(2)材料一所述的“维新之路、共和之路”分别指什么?概述维新之路、共和之路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使命的共同原因。

【抉择与奋斗】

材料二:1921年,中国共产党诞生,中国革命面貌从此焕然一新。1927年,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后,中国共产党人深刻地认识到,苏俄式革命道路在中国行不通,应将重心转向农村,积聚革命力量,发展壮大自己,经过艰难抉择,中国共产党终于找到了一条使中国走向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正确革命道路,不能感带领全国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成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

(3)材料而所述,“正确革命道路”指什么道路?在这条正确革命道路指引下,中国共产党在长期艰苦卓绝斗争中经历了哪些重大事件?(两例即可)

【发展与富强】

材料三:1956年,我国基本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之后,经过艰辛求索,中国共产党代理人民实现了历史性的伟大转折,开创了一条走向民富国强的道路。我国综合国力大幅提升,人民生活不断改善,谱写了中华民族发展史上最壮丽的篇章。

(4)材料三所述,“历史性的伟大转折”指什么? “走向民富国强的道路”指什么道路?

(5)从以上材料分析近现代中国的历史,你能得出什么样的结论?

 

查看答案

近年来,油价涨跌成了日常生活中人们关心的问题。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有关负责人就成品油价格调整答记者问时指出,“国内石油价格与国际市场接轨是我国对外开放,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充分利用国际资源满足国内经济发展需要的必然结果”。这表明

A.世界经济发展呈区域经济集团化趋势  

B. 世界经济发展呈经济全球化的趋势

C.世界格局呈多极化发展趋势

D. 全球环境污染日益严重

 

查看答案

“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是对民生问题重要性的认识。民生问题是当前我国“十二五”规划所关注的焦点,也是古今中外各国政府非常重视的问题。19世纪60年代,俄国农奴制改革和日本明治维新共同关注的民生问题是

A.解决农村土地问题               B.大力发展教育

C.提倡文明开化                   D.引进西方先进技术

 

查看答案

1978年,中美双方发表两国间《关于建立外交关系的联合公报》:“美利坚合众国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在此范围内,美国人民将同台湾人民保持文化、商务和和其他非官方关系。美利坚合众国政府承认中国的立场,即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该公报的发表

A.促成中日邦交正常化

B.结束中美间敌对状态

C.有利于祖国统一大业

D.推动中国重返联合国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