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历史试题 >

下列史料反映了周恩来一生的相关史实。根据要求,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只要和平有...

下列史料反映了周恩来一生的相关史实。根据要求,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只要和平有望,仍不放弃和平的谈判。即使被逼得进行全面自卫抗战,也仍然是为争取独立、和平、民主、统一。

——《周恩来在上海鲁迅逝世十周年纪念会上的演说》

材料二:1936年10月2日,蒋介石对张扬进行训话,要分清敌人的远近,事情的缓紧。不“安内”而轻言抗日,便是是非不明。

——《中华民族抗日全史》

材料三:当时与会国中只有7个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作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中国,成为一些被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教唆和怂恿的与会代表的攻击,成为制造分歧和矛盾的中心,宣扬中国威胁论、攻击共产主义、反对社会主义国家。而中华人民共和国代表周恩来发表的“求同存异”方针和光明磊落的姿态,赢得了与会代表的赞赏和支持,使会议沿着预定主题发展,促进了会议胜利开展,从而推动会议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达成了体现亚非国家向往和平和自由的“万隆十项原则”,即被后人所说的“万隆精神”。

——《科学导刊》2010年04期

(1)上面两则材料一、二反映了周恩来参加了哪两次谈判?两则材料都反映了两次谈判的什么方面?材料二结果怎么样?

(2)材料二中两张图片反映了与周恩来相关的哪两件大事?这是周恩来在哪一方面取得的重大成就?

(3)根据材料三概括什么是“万隆精神”?“作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中国,……成为制造分歧和矛盾的中心,宣扬中国威胁论、攻击共产主义、反对社会主义国家。”在这样的背景下,以美国为首的国家针对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采取了什么政策?

(4)综上所述,给我们学习历史提供了哪些学习经验?

 

(1)(4分)重庆谈判、西安事变谈判;背景,西安事变得以和平解决。 (2)(3分)万隆会议;尼克松访华;外交。 (3)(2分)“向往和平和自由”;冷战政策。 (4)(2分)通过史料反馈史实;通过图片有助于学习历史;通过比较归纳来学习历史等。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是综合探究题,考查学生解读材料的能力。通过三则材料分设四个问题来考查。 (1)本题考查的是周恩来参加两次国共谈判的相关知识。阅读材料一中所给关键信息:“即使被逼得进行全面自卫抗战,也仍然是为争取独立、和平、民主、统一”,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抗战胜利以后,全国人民渴望和平;国民党企图垄断抗战胜利的果实,使中国回到抗战前的老样子。共产党为了尽一切可能争取和平,戳穿蒋介石的假和平真内战的阴谋。1945年8月,毛泽东偕周恩来,王若飞前往重庆,同国民党进行谈判。1945年10月10日,国民党被迫同中国共产党正式签署国共双方代表《会谈纪要》,也就是著名的《双十协定》。据此可回答第一则材料是重庆谈判。阅读材料二所给关键信息“1936年10月2日,蒋介石对张扬进行训话”,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和杨虎城为了逼蒋抗日,在西安临潼华清池实行“兵谏”,扣押蒋介石,提出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主张,这就是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中国共产党以民族利益为重,提出和平解决的主张,并派周恩来等到西安谈判,蒋介石被迫接受停止内战,联共抗日的主张,西安事变得到和平解决。据此可回答第二则材料是西安事变谈判。本题第二问考查的是周恩来外交政策的背景的相关知识。阅读材料所给关键信息:“即使被逼得进行全面自卫抗战”和“1936年10月2日,蒋介石对张扬进行训话”,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进行两次谈判的背景。据此可回答第二问两则材料都反映了两次谈判的背景。本题第三问考查的是西安事变的相关知识。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和杨虎城为了逼蒋抗日,发动西安事变后;中国共产党以民族利益为重,提出和平解决的主张,并派周恩来等到西安谈判,蒋介石被迫接受停止内战,联共抗日的主张,西安事变得到和平解决。据此可回答第三问西安事变得以和平解决。 (2)本题第一问考查的是和周恩来相关的大事知识。观看第一幅图片,这是周恩来在万隆会议的发言,据此可回答反映的是万隆会议;观看第二幅图片,“历史性握手”——周恩来总理在机场迎接来访的美国总统尼克松,据此可回答尼克松访华。本题第二问考查的是周恩来的外交成就的相关知识,观看两幅图片,第一幅图是在万隆会议,第二幅图是尼克松访华,这是和外国友好交往的,据此可回答第二问:这是周恩来的外交成就。 (3)本题第一问考查的是万隆精神的相关知识。阅读材料所给关键信息:体现亚非国家向往和平和自由的万隆十项原则,据此可回答“万隆精神”是“向往和平和自由”。本题第二问考查的是冷战政策的相关知识。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二战后,美国经济、军事实力急剧膨胀,成为世界头号资本主义强国。苏联力量逐渐壮大,国际地位大大提高,东欧一些国家走上社会主义道路。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之间的矛盾日益加深。 美国带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采取了除直接武装进攻以外的一切手段,以遏制共产主义的冷战政策。据此可回答第二问是冷战政策。 (4)本题是开放性题目,考查的是运用历史知识的能力,只要合情合理即可。通过补充历史材料能对历史知识更加深刻的了解,通过一些图片对历史知识更加形象的了解历史史实,也可以通过几则历史史料进行相互比较,来补充相关的历史史实。据此可回答提供的学习经验是通过史料反馈史实;通过图片有助于学习历史;通过比较归纳来学习历史等。 考点:人教版八年级上册·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难忘九一八;人教版八年级上册·人民解放战争的烽火·内战烽火;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国防建设与外交成就·外交事业的发展;人教版九年级下册·战后世界格局的演变·冷战中的对峙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2015年9月3日不仅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的日子,也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的纪念日。重温这段历史,给我们很多警示。根据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38年,一个叫张伯伦的老人得意地挥舞着一纸协定,向他的人民宣布“我带来了我们时代的和平”。但事实上……协定加快了世界大战的步伐。

——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大国崛起》系列丛书《德国》

材料二:“各国(指26国)保证以全部的军事和经济资源,团结一致,彻底打败法西斯轴心国及其追随者……”

——《联合国家宣言》

材料三:假如没有中国,假如中国被打垮了,你想一想有多少师团的日本兵可以因此调到其他方面来作战。他们可以马上打下澳洲,打下印度—他们可以毫不费力地把这些地方打下来,他们并且可以一直冲向中东……和德国配合起来,举行一个大规模的夹攻……

——罗斯福

(1)材料一所述“协定”是在哪次会议上签订的?该协定体现了英国等大国推行什么政策?带来什么严重后果?

(2)材料二文中“法西斯轴心国”指的是哪些国家?签署宣言的国家是如何团结一致共同抗击法西斯国家的?试举两例说明。

(3)结合材料三,探讨抗日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提示:从国内和国际两个方面回答)

(4)从上述材料中你能感悟出“二战”取得胜利决定性因素是什么?人类要获得持久的和平应该采取哪些积极措施

 

查看答案

改革和革命是推动社会进步的两种重要手段,已成为大家的共识。但对于改革与革命含义的不同,许多人就不甚了解。仔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从1861——1881年的20年里,俄国纺织品的生产增加了两倍,大规模机械生产全面取代了手工工场生产,……20世纪初俄国的石油工业产量跃居世界第一位……1860年俄国铁路的总长度只有1500公里,到1892年铁路长度发展到3万公里以上。……在1860——1900年间,俄国工业总产值增长了六倍。

——英国 伯里编《新编剑桥世界近代史》第10卷

材料三:

(1)①材料一中左面示意图认为内战前美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什么?是什么问题迅速激化了该矛盾,最终导致了美国内战的爆发?②材料一中右面的文字是乔弗里·瓦德著的《内战》一书的目录,你认为其中《第二章1862年,永获自由》叙述的主要内容应该是什么?③《导言 决定我们命运的十字路口》实际上是对内战性质的形象表述,如果让你换一种比较通俗的说法,应该怎么说?

(2)请根据材料二,归纳19世纪中后期俄国经济发展的特点?《大国崛起》解说词认为:这得益于“这次改革为俄国的工业发展提供了大量的劳动力和广阔的市场,就像列夫·托尔斯泰在长篇小说《复活》的开篇所写的那样:‘一切都翻了个个儿,一切却又刚刚开始。’”这里的“这次改革”指的是什么? “一切都翻了个个儿,一切却又刚刚开始。”如何解释?

(3)①仔细观察材料三,你认为材料三反映的历史事件与材料一、材料二反映的历史事件相比,更侧重于什么?②请根据材料一、材料二、材料三,用一句话归纳19世纪中期世界历史发展的趋势?

(4)综上所述,请你对历史上改革与革命含义的主要区别谈谈自己的看法

 

查看答案

20世纪30—40年代,威胁世界和平与安全的主要因素是(   

A.法西斯势力的侵略                   B.美苏争霸

C.西方大国推行纵容侵略政策           D.宗教纷争

 

查看答案

面对20世纪30年代的经济大危机,美国大规模兴建公共工程的主要目的在于(    

A.促进农业发展以摆脱经济危机         B.促进就业以缓和社会矛盾

C.兴修水利以防水土流失               D.保护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

 

查看答案

某条约指出“保证各国在华‘机会均等’,对外‘门户开放’。”这一条款对中国的主要影响   

A.取消了列强在中国的领事裁判权

B.中国实现了关税自主

C.主权和领土的完整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尊重

D.为列强共同掠夺中国提供了条件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