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历史试题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两宋时期,“国家的财政收入约80%来自淮河...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两宋时期,“国家的财政收入约80%来自淮河以南地区”,“丝、棉纺织业造纸业中心及对外贸易港口多集中在南方”,“苏瑚熟,天下足”。

材料二   下图是中国古代最早的纸币

(1)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一中经济重心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完成在哪一时期?

(2)据材料一这种变化出现的原因有哪些?(答出其中两点就行)

(3)材料二中图片最早出现在哪一朝代?

(4)从古代经济发展的史实中,你得到的最大启示是什么?

 

(1)经济重心南移(由黄河流域转移到长江流域) 两宋时期(宋代)(2分) (2)北方人口南迁;南方相对和平;南方优越的地理条件;南方统治者的鼓励、重视 (答出两点就行)(2分) (3)北宋 (1分) (4)(言之成理就行)(1分) 【解析】 试题分析:(1)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一中经济重心发生的变化是;经济重心南移(由黄河流域转移到长江流域);完成在两宋时期(宋代)时期;两宋时期,北方同样战乱频繁。北宋灭亡以后,南宋政权偏安于东南一隅,使南方经济进一步发展。当时太湖流域流传着“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表明江南的农业生产已经超过北方,完全取代了北方经济重心的地位。至元朝,为解决“南粮北运”问题,大力兴办漕运,开辟了规模空前的海运,足以说明南方经济的重要性。可见,南宋是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最终完成的阶段。明清时期,南方经济中心的地位得到巩固和发展。 (2)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变化出现的原因有:北方人口南迁;带来了大量的劳动力和先进的技术;南方相对和平;没有战乱;南方优越的地理条件;南方统治者的鼓励、重视,采取了恰当的政策。 (3)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图片最早出现在北宋;交子,是发行于北宋于仁宗天圣元年(1023年)的货币,曾作为官方法定的货币流通,称作“官交子”,在四川境内流通近80年。交子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重要发明,是中国最早由政府正式发行的纸币,也被认为是世界上最早使用的纸币。 (4)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从古代经济发展的史实中,我得到的最大启示是:一人国家的经济想要发展,必须有一个相对安定的环境,战争不利于经济的发展,要得到人民的大力支持,要有正确的领导机构,制定恰当的经济政策。要大力发展科技。 考点:人教版新课标七年级历史下册•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经济重心的南移;人教版新课标七年级历史下册•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万千气象的宋代社会风貌。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是—个国家繁荣富强的必要前提和重要保证。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元朝的统一给各族人民相互交往和学习提供了有利的环境。蒙古等族人民成批迁往内地,汉族人也大量来到边疆,契丹、女真等族人民早已进入黄河流域,各族人民杂居相处,互通婚姻,逐渐融合。当时,许多阿拉伯人、波斯人迁入中国,同维吾尔、蒙、汉等民族逐步融合,形成一个新的民族 。

——摘编自中学历史课本

材料二:2015年9月8日上午,西藏各族各界干部群众约2万人欢聚拉萨布达拉宫广场,热烈庆祝西藏自治区成立50周年。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贺匾上题词“加强民族团结,建设美丽西藏”。

(1)根据材料一概括,元朝时我国出现民族大融合的新高潮的有利条件是什么?这一时期出现的新民族是什么?

(2)元朝为加强对地方管理创立了什么行政制度?

(3)西藏是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早在哪个朝代,西藏就成为我国的正式行政区?

(4)清朝时,为加强对西藏的管理采取了哪些重要的措施?(至少写出两种措施)

(5)通过对上述问题的探究,谈谈你对民族团结与国家统一的认识。

 

查看答案

九年级某班在以“我国的对外交往”为主题的研究性学习中,搜集、整理有关资料,制作了以下表格,请你一起参与。

历史时期

对外交往政策

对外交往史实

交往道路

典型事件(史实)

汉朝

对外开放

陆路为主

丝绸之路

唐朝

海陆并举

1      

2.   鉴真东渡

明朝初年

海路为主

明朝初年

明中后期

政策

严格限制海外贸易

(1)在表格中处填入合适的内容。

(2)在明清国力衰退后,我国出现了边疆危机,涌现了很多民族英雄,试举一例

(3)图中该④处的政策给中国社会带来了什么严重后果?

(4)由不同时期的对外政策产生的影响,我们从中得出什么认识?

 

查看答案

目前,创新已上升到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如今的中国各行各业都掀起了创新的热潮。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政治制度的创新】

材料一:

材料二:科举考试是(中国古代)选拔官员的主要方法。它所一直坚持的是自由报名、公开考试、平等竞争、择优取士的原则,其基本理念是“至公”,……可以说,科举制是封建社会的“平民政治”。这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皇族及豪强宗法势力对于政治权力的垄断,促进了社会的良性流动,从而扩大了统治阶级政治统治的合法性基础。

——摘自邹一南《浅谈科举制度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材料三:“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才,有甚于咸阳之郊所坑者但四百六十余人也。

——明末清初思想家顾炎武

【古代科技的创新】

材料四:有西方学者曾说:“直至l8世纪中叶,在中国刊印的书籍比在世界上其余地方所印刷的总数还要多。”

(1)材料一图片反映了什么政治制度?

(2)据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二中的“科举考试”创立哪个朝代?

并从依据材料二中概括为什么“科举制是封建社会的‘平民政治’”?

(3)根据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三是顾炎武对哪一考试形式的评价?此时的考试考试形式给当时的社会产生了哪些消极影响?

(4)材料四这种现象的出现主要得益于北宋哪一技术的发明?这项发明有什么作用?

 

查看答案

“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货物以通有无”。在此思想影响下,统治者实行(    )外交政策

A.君主专制   B.重农抑商        C.闭关锁国      D.对外贸易

 

查看答案

某学习小组开展题为《明清时期中外的交往与冲突》研究性学习,成员们搜集了以下素材,其中符合要求的是(   

①郑和下西洋路线                ②清政府实行金瓶掣签

③郑成功接受荷军投降图          ④抗倭英雄戚继光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