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史学家米西勒认为,14到16世纪欧洲封建社会末期是“人”和“世界”被发现的时代。这两个“发现”对世界历史产生的共同影响是( )
A.倡导人文主义 B.发现了美洲大陆
C.把世界开始连为一体 D.促进了早期资本主义的发展
1271 年,有位17岁的青年离开祖国,不远万里来到中国,在中国生活了17年后,又返回到家乡。他的经历和见闻被人写成书,在欧洲广为流传,他是( )
A.哥伦布 B.中臣镰足
C.马可·波罗 D.伯利克里
公元前430年,希米奥30岁,他是一个普通商人家庭中的男主人。有一天,他去参加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公民大会”,并在会上发言和表决,还领取了一份国家发放的津贴。这一情景应出现在( )
A.古代雅典 B.古代中国
C.古代印度 D.古代罗马
邓小平说:“一个十亿人口的大国,教育搞上去了,人才资源的巨大优势是任何国家比不了的。”“保障中国“十亿人口”基础教育的是( )
A.《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B.《劳动和社会保障法》
C.863计划 D.《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
周恩来与印度、缅甸总理共同倡导,被大多数国家接受,并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是( )
A.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B.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C.“求同存异” D.资源共享,优势互补
邓小平说:“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对这句话最完整、最本质的理解是( )
A.改革就是第二次民主革命 B.改革就是加快经济建设
C.改革就是加强法制建设 D.改革就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