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历史试题 >

某校九年级(2)班同学以“科技与战争”为主题展开探究活动,请你参与。 【亚太战场...

某校九年级(2)班同学以“科技与战争”为主题展开探究活动,请你参与。

【亚太战场】

材料一 

 

【科技威力】

材料二   原子弹是一种战争武器,从来没有人可以怀疑它……在决定使用原子弹时,我要依照战争法规确定的方式,把它当作战斗武器来应用。

——《杜鲁门回忆录》

(1)依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国使用原子弹对日作战的背景。日本有人认为,日本是世界上唯一遭受过原子弹袭击的国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受害者,对此你有何看法?

材料三   1950年,旅美科学家钱学森开始正确回归祖国,而当时美国海军次长金布尔说:钱学森无论走到哪里,都抵得上5个师的兵力,我宁可把他击毙在美国,也不能让他离开。1955 年,在新中国的外交斡旋下,钱学森终于冲破种种阻力回到了祖国。国外评论家指出, “钱学森的归来,使红色中国的‘两弹一星’提前了20年”。

(2)依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国阻挠钱学森回归祖国的原因。

【科学前景】

材料四  唯一的世界科学中心这样的说法,或许将成为历史。未来的世界可以是多中心并存的世界。随着中国等快速发展国家的进步,世界科学的前景将得到极大的拓展,并加快科学发展的进程——最终获益的将是整个人类。

——《中国能否取代美国成为世界科学中心》

(3)对材料四中“唯一的世界科学中心这样的说法,或许将成为历史”这一观点加以说明。综合上述材料,总结人类社会发展中科技与战争的关系。

 

(1)背景:1945年夏天,日本败局已定。美国总统杜鲁门和美国政府想尽快迫使日本投降,也想以此抑制苏联;日本政府拒绝接受《波茨坦公告》(2分。答出任意两点即可,如有其它表述,能言之成理、持之有据可同等给分)看法:我们应该承认日本是‘原子弹’的受害者,同时不可否认的他们也是二战的罪人,如果他们不挑起战争也不会有最后的原子弹轰炸了。不正视历史的人不值得尊重。(1分,言之有理即可) (2)原因:二战后,美国推行冷战政策;中美关系处于敌对状态;钱学森具有突出的科学才能。(答初任意两点即可得2分) (3)随着科技的发展,未来的世界可以是多中心并存的世界。(1分。言之有理即可);一是科学技术与战争的相互促进作用,二是科学技术对战争的最终取代作用。 (2分。答出任意两点即可,如有其它表述,能言之成理,持之有据可同等给分) 【解析】 试题分析: (1)1945年夏天,日本败局已定。美国总统杜鲁门和美国政府想尽快迫使日本投降,也想以此抑制苏联,选定日本东京、京都、广岛、长崎、小仓、新潟等城市作为投掷原子弹的备选目标。此前,美国、英国和中国发表了《波茨坦公告》,敦促日本投降。7月28日,日本政府拒绝接受《波茨坦公告》。8月6日和8月9日,美军连续对日本广岛和长崎投掷原子弹。没错我们应该承认日本是‘原子弹’的受害者,同时不可否认的他们也是二战的罪人,如果他们不挑起战争也不会有最后的原子弹轰炸了。不正视历史的人不值得尊重。 (2)分析材料三“钱学森无论走到哪里,都抵得上5个师的兵力。”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二战结束后,美国推行冷战政策,那时中美关系处于敌对状态,钱学森具有突出的科学才能,因此美国阻挠钱学森回归祖国。 (3)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的分析能力,以前美国是世界科学中心,随着科技的发展,未来的世界可以是多中心并存的世界。随着中国等快速发展国家的进步,世界科学的前景将得到极大的拓展,并加快科学发展的进程——最终获益的将是整个人类。因此“唯一的世界科学中心这样的说法,或许将成为历史”。 科学技术与战争的关系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科学技术与战争的相互促进作用,二是科学技术对战争的最终取代作用。战争是人类社会中一种 大规模的武装争斗现象,被称为人类互相残杀的怪物。大 体而言,任何形式和性质的战争,都是建立在当时的最高 科学技术水平之上的。作为一种最高形式的竞争,任何战 争都会穷尽当时交战者所能获得的一切知识和技巧。同 时,战争又极大地推进了科学技术的进展。从历史上看, 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于军事战争的发展有巨大的影响作 用。正是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决定了武器装备的水平, 决定了军队的编制形式和作战方法,决定了战略战术和 战争的规模与效率。科学技术的这种决定作用,甚至带有 不可抗拒的性质。 【考点定位】人教新课标九年级下册•第二次世界大战•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鸦片战争一阵疾风,吹荡了沉寂的知识界,一批关心国家命运的仁人志士,看到了英美等国的政治体制与中国的不同之处:议会制度、总统禅让等。他们的思想深处,滋生着对民主制度的欣慕和对专制制度的不满之情。

——熊月之《中国近代民主思想史》

(1)材料一中文字所述“商船”采用何种动力?“给予”一词应如何理解?签订上图条约的这场战争前后,清政府对西方列强的态度有何变化?并对这种变化加以评析。

(2)列举20世纪初先进的中国人因“对民主制度的欣慕”而提出的主张。依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推动近代中国政治进步的因素。

(3)综合上述材料,你对中国近代社会的总体发展有何认识?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房玄龄曰:“臣闻理国要道,在于公平正直,故《尚书》云:无偏无党,王道荡荡。无党无偏,王道平平。又孔子称: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今圣虑所尚,诚足以极政教之源,尽直公之要,囊括区宇,化成天下。唐太宗曰:此直朕之所怀,岂有与卿等言之而不行也?’

材料三  (康熙)为了化解当时最突出的满汉对峙问题……一方面保留汉族文化风俗,修纂明史,开设博学鸿儒科,招抚网罗汉族文人;另一方面则大兴文字狱……他在严申法纪的同时,尤其重视德治,以儒家理学思想对天下施以教化,要人们遵行礼法。

——摘编自《欧洲时报·周末特刊》(2003年8月23日

(1)材料一中两位思想家所处时代思想文化空前繁荣,思想领域出现    的活跃局面;材料中反映的思想不断发展,后世一些统治者也层提出类似主张,如教材引用唐太宗之言:    。从西汉昭帝到清康熙帝,历代帝王对孔子的加封、尊崇规格不断提高。这表明儒家思想的    得到不断强化。

(2)选做题:以下两小题,请任选一个作答。(如果两个都答,按第①小题计分)

①材料二中房玄龄的观点是什么?对唐朝的统治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②依据材料三,归纳康熙帝的治国措施,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我选做:(   

(3)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多次引用儒学经典名句。两千多年来,儒学始终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在今天仍有其价值。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查看答案

图中的数据可判断出当时苏联正处于(   )

A.新经济政策实施时期

B. “一五”计划实行时期

C. “二五”计划实行时期

D.赫鲁晓夫改革时期

 

查看答案

对下表反映的内容认识正确的是(   )

中国“一五”计划期间农、轻、重产值增长速度和比重变化表

①农业生产增长相对缓慢  ②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完成  ③国民经济建设成就突出  ④重工业得到了优先发展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查看答案

图是新航路开辟时的一位航海家的漫画,此航海家双手将地球抱在胸前,身后是即将远航的中世纪帆船。据图可知,此航海家( 

A.第一次实现了人类跨越大西洋的愿望

B.是“新大陆”最早的发现者

C.最先发现通往亚洲的新航线

D.首次证明地圆学说的正确性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