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历史试题 >

在教育以象上,提出“有教无类”,从而打破了“学在官府”,推动了教育的平民化。这位...

在教育以象上,提出“有教无类”,从而打破了“学在官府”,推动了教育的平民化。这位古代思想家、教育家是(   

A.孔子         B.孟子      C.墨子      D.韩非子

 

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是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提出了“仁”的学说,在教育以象上,提出“有教无类”,从而打破了“学在官府”,推动了教育的平民化。所以答案选A 考点:人教版新课标七年级历史上册•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中华文化的勃兴(一)。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一部中国近代史,就是列强侵略中国的历史,也是近代中国人不断探求适应时代巨变生存之路的历史。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如图  中国近代史《列强侵华战争》

(1)请你结合材料一图中A、C、D三次侵华战争说明近代中国是怎样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3分)

材料二:《百家讲坛》袁腾飞说:在中西近代化探索的历程中,国人首先是学习西方的技术,结果甲午一战证明光学技术不好使,所以就开始学制度。君主立宪制也好、民主共和也好,这么好的制度怎么拿到中国来就变了样……后来,中国人就开始琢磨,最该彻底改变的是中国人的思想。

(2)结合材料二,请指出“国人学习西方的技术”指什么历史事件? “民主共和这么好的制度拿到中国来虽然变了样”,但引起中国发生历史性巨变,请回答此“巨变”指什么?

(3)材料二中“后来,中国人开始琢磨,最该彻底改变的是中国人的思想”为此,其代表人物发动了什么历史事件?

材料三:‘中国的土地可以政府而不可以断送!中国的人民可以杀戮而不可以低头!”“外争国权,内除国贼”

(4)材料三反映的历史事件其意义是什么?

材料四:

(5)材料四中标志中国人民全面抗日战争开始的相关事件是什么?

 

查看答案

近年以来,日本右翼围绕着“钓鱼岛问题”制造各种事端,并开展日美联合夺岛军演等系列活动,引起中国人民对巩固国家统一、维护领土主权完整等问题的极大关注。

材料一   “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戚继光

 

材料二  明清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主要特点就是对外抗击外敌入侵,对内同分裂和叛乱势力作斗争,两者密切相结合。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戚继光最主要的历史贡献是什么?与图一密切相关的重大历史事件是什么?

(2)日本某势力觊觎我国领土已久,19世纪末日本通过哪一条约割占我国宝岛台湾?直到哪一战争胜利结束台湾才又一次回到祖国怀抱?

(3)17世纪中期面对图二情境,清政府组织哪两次反击战?

(4)材料一所涉及的史实体现了材料二一种观点,再用清朝的一例史实来证明材料二另一个观点。

 

查看答案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成就辉煌,对中华民族的发展和人类社会的进步做出了伟大贡献。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制度创新】

(1)秦朝为了适应新的统一形势,加强封建统治创立什么制度?隋唐时期发明了一种制度,“使得有真才实学的人有机会进入各级政府任职。”该“制度”指什么制度?

【边疆管理】

(2)新疆、西藏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结合所学请用汉朝、元朝时期的有关史实加以说明

【成就辉煌】

(3)唐朝在世界上享有很高的声誉。华侨聚居的地方被称为“唐人街”。这不仅是因为唐朝的强盛,也是因为唐朝对外政策,鼓励外国人与中国交往。材料中唐朝的强盛时期的盛世名称是什么?说说唐朝对外实行什么政策?

(宋代中国)现代化程度令人吃惊……中国是当时世界首屈一指的国家。

(4)结合所学举两例说明宋朝科技发明方面“是当时世界首屈一指的国家”宋朝政府设置什么机构管理海外贸易?

 

查看答案

2014年2月27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表决通过了关于确定9月3日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和12月13日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的决定。这一决定有利于         

①全世界清醒认识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

②激发中国民众对日本的仇视

③牢记历史,以史为鉴,避免历史悲剧重演

④维护世界和平,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查看答案

在电视剧《亮剑》中,八路军独立团团长李云龙说:“我们要主动‘关照’日本鬼子,让它尝尝被八路军打的滋味。”抗日战争中,八路军在华北地区大规模主动出击日军,以破坏敌人交通线为主要目标的战役是(    

A.淞沪会战             B.台儿庄战役

C.百团大战             D.忻口会战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