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历史试题 >

仔细观察下图,假如你是一位隋朝的读书人,从苏州出发,沿大运河赴洛阳会见友人,一定...

仔细观察下图,假如你是一位隋朝的读书人,从苏州出发,沿大运河赴洛阳会见友人,一定会经过下列哪一段运河(   

 

 

A永济渠

B通惠河

C通济渠

D广通渠

 

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隋朝大运河的相关内容。隋炀帝开凿大运河的目的是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朝对全国的统治,这条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南至余杭,全长两千多千米,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从苏州到洛阳的一段是通济渠,故选C。 考点:人教新课标七年级历史下册·繁荣与开放的社会·繁盛一时的隋朝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图人物隋文帝最主要的历史功绩是(    )

 

A夺取北周的政权建立隋朝

B结束分裂,实现统一

C在长安、洛阳修建粮仓

D开凿大运河沟通南北交通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包 括制度创新、技术创新、文化创新及其他各方面的创新。中华民族自古以来 就有很多创造、创新和发明。

材料一:魏晋时代,世族势力强大,门第出身等于人才。于是造成“上 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现象。……到了明清时期,考试形式和考试内容 的萎缩,一个个孔乙己、范进被批量生产;人才选拔制度陷入了僵化,成为 近代中国万马齐喑的重要原因。——钱穆

材料二:在粘土做的一个个小方块上刻出单字,再用火烧硬,成为陶字。 排版时,在铁板上置一个铁框,将陶字排满一个铁框为一版。一版印刷的同 时,可以排另一版,效率很高,印完一版后,陶字拆下可再用。

材料三:图一是唐朝新式农具

 

材料四图二是某时期罗盘针模型图

 

材料五:图三是元朝疆域图

 

问题一:材料一中“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现象后来被什么制度给打破?这种制度在唐朝以什么科和明经最为重要?这一制度起了什么作用?

问题二:什么因素导致明清时期“考试形式萎缩”?“考试内容的萎缩”是何意思?在材料一中找出导致“近代中国万马齐喑”的重要原因?

问题三:材料二反映的是我国古代哪一项重大发明?发明者是谁?根据材料指出此项发明有哪些优点?

问题四:阅读材料三,唐朝农民用自己的聪明才智改进和创制的耕地工具是什么?在同一时期还创制了哪一新的灌溉工具?

问题五:阅读材料四,说出这项文明成果什么时候广泛用于航海?是什么人将它传入欧洲?

问题六:阅读元朝疆域图,回答,元朝推行什么地方制度来管理广大疆域?有何影响?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图片,回答问题。

图片是反映历史的重要载体,隋唐至明清时期完成了许多举世闻名的宏 大工程和高超的建筑。

 

问题一:图一隋朝大运河是哪位皇帝在位时修建的?以哪里为中心?开 通的主要目的是什么?主要作用是什么?

问题二:图二赵州桥的设计者是谁?它在世界桥梁史上有何地位?图三故宫是哪两个朝代的皇宫?

问题三:图四明长城东起哪里?西至哪里?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开放促进发展,封闭导致落后。

 

材料一:

材料二:北宋都城开封买卖通宵达旦,金、银、彩、帛等“每一交易,动辄千万”。南宋临安城“自大街及诸坊巷,大小铺席,连门俱是,无空虚之屋”。政府鼓励海外贸易,在主要港口设置市舶机构管理贸易。高宗末年,市舶收入岁达二百万贯,超过北宋治平年间岁入的两倍多。

材料三:宣德六年(1431)某人自述]自永乐三年(1405)奉使西洋,迨今七次,所历番国……大小凡三十余国,涉沧溟十万余里……

——摘编《中国古代史资料选集》

材料四:马可波罗,意大利旅行家。在元世祖时来华,居住了十几年, 他口述下的某著作记述了大都的繁荣景象,激起了欧洲人对东方的向往。

材料五:从对外关系上说,隋唐宋元都居于主动地位,明清时期的对外 关系显然逆转了……倭寇沿海骚扰,为南方各地带来了极大的破坏。明清之际,西方资本主义已在兴起,而中国的……专制者对于世界形势一无所知。

问题一:材料一中的图二中历史人物是谁?其中,到达了图三中的国家③的人物名字是什么?

问题二:根据材料二,概括宋朝海外贸易空前活跃的主要原因?

问题三:材料三中的某人是指谁?他下西洋最远到达哪里?有何历史意义?

问题四:材料四中的“某著作”名称是什么?

问题五是什么政策导致了材料五中“专制者对于世界形势一无所知”?该政策产生了什么影响?

问题六:从唐朝到清朝,我国对外政策的演变,对我们今天有何启示

 

查看答案

“清代言情小说最负盛名的为______,凡一百二十回,作者曹霑,字雪芹,雍乾时人。”横线部分的内容应是(   

A《红楼梦》

B《水浒传》

D《三国演义》

C《西游记》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