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老兵张步风在回忆录中写到:“1940年秋天的三个多月时间里,我们在正太铁路附近,到底拔了多少电杆,拆毁了多少铁轨,拔掉了多少据点,现在都已经记不清了……”张老所回忆的历史事件是( )
A.卢沟桥之战
B.淞沪会战
C.百团大战
D.台儿庄战役
“上海小楼,南湖游船,开天辟地,谱写新篇”描述的历史事件是( )
A.中华民国的建立
B.遵义会议的召开
C.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D.新中国的成立
“他的伟大不只在领导中国人民促使社会向一个崭新的时代跃进,还在于在消灭帝制、缔造共和后仍为建设一个独立强盛、自由平等的中国而奋斗不息。”材料评论的人物是( )
一部《1860:圆明园大劫难》让人们在圆明园的废墟上感受到了刻骨的“记忆”。与这个“记忆”有关的侵略者是( )
A.英法联军
B.八国联军
C.美英盟军
D.英日联军
法治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依托,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下图石柱上面镌刻了282条法典条文,这些条文是世界上现存的古代第一部比较完备的成文法典。
(1)材料一中的法典是哪个古代国家的哪位国王制定的?
材料二 古希腊是西方文明的发源地,古希腊雅典的民主政治则开启了西方民主制度的先河。
(2)雅典的奴隶主民主政治在谁统治时期发展到古代世界的高峰?这一时期的国家最高决策机构是什么?
(3)材料三 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封面
1954年宪法是在哪一次会议上通过的?这部宪法在我国历史上有何地位?
(4)十八大召开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和李克强总理多次强调,要把权力装进制度的笼子里,有权不能任性。结合以上内容,谈谈你对民主法制建设的认识。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创新是人类发展的不竭动力。结合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凤阳花鼓”中唱的那个凤阳县,绝大多数生产队高了“大包干”,也是一年翻身,改变了面貌。 ——邓小平《关于农村政策问题的谈话》
(1)一次会议的召开,揭开了改革开放的序幕?材料一中,凤阳农民创新的“大包干”做法,逐渐完善成什么制度在全国推广?
材料二 在推进对外开放的过程中,设立经济特区是一个重大的突破。1980年,国家首先设立了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四个经济特区。这四个经济特区毗邻香港、澳门,与台湾隔海相望,历史上有出海谋生的传统,在海外拥有众多的华侨、华裔,便于发展外向型经济。
——摘编自中学历史教材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将四个经济特区设立在深圳、珠海、汕头、厦门的主要原因。(1分)
材料三 1973年,他培育的杂交水稻,比普通水稻增产20%,亩产可达650公斤被称为“东方魔稻”。到2000年底,已占全国水稻面积50%,累计增产稻谷3500亿千克。
(3)材料三中的“他”是谁?他的“东方魔稻”叫什么?
(4)从以上材料中,你可以看出要发展经济关键要靠哪些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