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历史试题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宋朝海外贸易兴盛。800 多年前沉没在广东阳江...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宋朝海外贸易兴盛。800 多年前沉没在广东阳江市东平港以南约20 海里外的宋代商船“南海

一号”,是迄今为止世界上发现的海上沉船中年代最早、保存最完整的远洋贸易商船。

材料二

“工业革命催化了国际分工,资本以其魔力无穷的巨掌将全世界卷入商品流通的大潮中,使一

切国家的生产与消费成为世界性的。过去那种地方和民族的自给自足的闭关自守状态,被各民族的各方面

的相互往来和各方面的相互依赖所代替了。”

——《共产党宣言》

材料三

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产生发展,人与人之间的时空距离骤然缩短,整个世界紧缩成一个“村落”―地球村的概念由此产生……地球村的概念也同样意味着全球是一个有机的系统,而不只是两百多个国家与地区的大拼盘。

1材料一中“南海一号”可以使用什么来确定航向?这一发明对近代欧洲社会产生了什么影响?

2说出第一次、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主要标志;依据材料二,分析说明第一次工业革命对世界的影响。3

3 依据材料三,指出当今世界经济呈现什么趋势?形成这一趋势的主要推动力是什么?中国应如何应对当前国际经济形势?

 

(1)指南针;为新航路开辟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条件;促进欧洲资本主义的产生与发展。 (2)第一次工业革命:蒸汽机的广泛应用或“蒸汽时代”。第二次工业革命:电力的广泛应用或“电气时代”。资本主义工业国抢占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形成西方先进、东方落后的局面。 (3)经济全球化;科技创新或科技革命的推动。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中国应制定防范风险的有效政策,引进国外的投资、技术和学习先进的经济管理经验。(答题符合题意,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 试题分析:(1)此问考查的是指南针的发明及其对近代欧洲社会产生的影响。北宋时,制成了指南针,并开始用于航海事业。材料一中“南海一号”是宋代的商船,所以它可以使用指南针来确定航向。指南针由阿拉伯人传入欧洲,这为后来欧洲航海家的新航路开辟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条件。 (2)此问考查的是第一二次工业革命的相关内容。工业革命工业革命中瓦特改良蒸汽机的发明,蒸汽机作为新的动力机器进入生产领域,把人类带入了“蒸汽时代”。蒸汽机的广泛应用是工业革命的标志。19世纪70年代,电力作为新能源进入生产领域。电力逐步取代蒸汽,成为工厂机器的主要动力,人类历史进入了“电气时代”。电力也被广泛地应用于生活领域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标志。 (3)此问考查的是经济全球化的相关知识,通过“地球村”,我们可总结出当今世界经济的趋势是经济全球化;通过“计算机等”,我们可总结出形成这一趋势的主要推动力是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和生产力的发展;面对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中国应该:顺应经济全球化潮流,制定防范风险的有效政策,引进国外的投资、技术和学习先进的经济管理经验。 考点: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灿烂的宋元文化(一)·指南针;人教版新课标九年级历史上册·步入近代·“蒸汽时代”的到来;人教版新课标九年级历史上册·垄断资本主义时代的世界·人类迈入“电气时代”;人教新课标九年级下册·战后世界格局的演变·世界经济的全球化。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材料,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国会通过了《全国工业复兴法》等法案,要求企业按部门就产品的产量、价格等制定公平竞争规章,以防止盲目竞争引起生产过剩。法案还规定了最低工资和最高工时的标准,承认劳动者有组织起来与雇主集体谈判的权利。为了推行公平竞争法规,政府给接受法规的企业颁发“蓝鹰”标记,以资表彰鼓励。

 

材料二

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围绕真理标准问题讨论开展的思想解放运动,促成了80 年代初开始的改革开放第一轮高潮:农村实行联产承包,沿海设立经济特区等,从而带动了国经济的快速增长。90年代初,伴随着“姓资姓社”问题的大讨论,中国开展了又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党的十四大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目标,将改革开放推向新一轮高潮,中国经济又一次快速增长。90年代末,围绕加入WTO利弊问题的争论,中国再次迎来一场思想解放运动。当时中央果断加快入世谈判,中国成功入世,实现了全面对外开放,从而使中国经济在新世纪头十年里实现快速增长。

材料三

随着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收入分配领域出现了一些不均衡、不公平的问题,突出表现为收入分配差距较大、部分群众生活困难等。加快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已成为广大人民群众的热切盼望。20132月初,国务院批转的《关于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若干意见》正式公布。该意见确立了“城乡居民

收入实现倍增”、“收入分配差距逐步缩小”等改革目标。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罗斯福新政时期国家干预经济成功的主要原因。

2依据材料二,概括中国的改革开放有什么特点。

3分析材料三,从起因和目标两方面,概括出我国深化改革的必要性。

4综合以上材料和问题,概括中美两国改革成功的共同原因。

 

查看答案

不同的国情决定了不同的道路和治国方略。下列表述错误的是

A君主立宪政体是当时英国国情的产物

B.“农村包围城市”道路适合中国实际

C.新经济政策促进苏俄经济的恢复发展

D.“斯大林模式”始终发挥着积极作用

 

查看答案

球通史》中写到:明治维新的领导者并不对西方文明本身感兴趣,而仅仅对其中增强了民族力量的那些组成成分感兴趣。文中增强了民族力量的西方文明指:

①废藩置县 ②西方技术 ③欧美学制 ④欧美生活方式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查看答案

图反映的是新中国在20 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农业经济发展状况,出现图中B 点到C 点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经济建设没有计划性

B.自然灾害迅速蔓延

C.“左”倾错误严重泛滥

D.“文革”扩展到经济领域

 

查看答案

唐老师说:我们往往抛开近代历史的复杂性,对统治阶级阵营中的许多政要人物与国家建树之材,一如像李鸿章那样面对“数千年来未有之变局”而坚持“师夷之长技”,力求摆脱困局的历史人物,缺乏一点“同情的了解”与尊重。唐老师认为

A李鸿章是很复杂的历史人物  

B.我们都应该同情、尊重每一个历史人物

C.李鸿章是爱国者            

D.认识历史人物应有鲜明的阶级立场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