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抗战胜利不久,蒋介石接连三次电邀毛泽东赴渝谈判,“共同商讨国家大计”。
材料二:1945年8月,毛泽东在周恩来等人的陪同下到达重庆,同国民党当局进行谈判。中共代表团的来临使整个山城重庆为之沸腾,许多人感动地流下了热泪。
(1)上述材料反映的重大历史事件是什么?
(2)蒋介石电邀毛泽东到渝谈判的理由是什么?其真实目的是什么?
(3)根据材料二及个人理解,为什么“整个山城重庆为之沸腾,许多人感动地流下了热泪”?
(4)有人认为,既然没能阻止战争,这种谈判就没有意义,你赞同这种观点吗?为什么?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鲜血凝固的那个时候,长江呜咽钟山悲泣。三十万,三十万同胞,在黑暗中挣扎,三十万,三十万冤魂,在地狱里哭泣。……”
材料二:关于南京大屠杀,日本新编历史教科书的表述发生了变化。修改前,都提到了“屠杀”,谈及屠杀的数字,少的说有“十几万人”,但在修改稿中,用“大量、许多”等词语模糊其辞,有的还公然写着“没有定论”。
(1)材料一反映的是日本在全面侵华战争期间制造的什么事件?当时屠杀的中国军民达多少人?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日本新编历史教科书发生变化的实质是什么?作为当代中学生,请谈谈你的认识。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无论日本军队此后如何在东北寻衅,我方应予不抵抗,力避冲突。”
材料二:“命令前线官兵坚决抵抗,卢沟桥即尔等之坟墓,应与桥共存亡,不得后退。”
材料三:1936年12月12日清晨,张学良、杨虎城发动“兵谏”,扣押蒋介石。
(1)材料一的密电是在什么事件后发出的?对该事件蒋介石采取了什么政策?蒋介石的政策产生了什么严重后果?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该事件后部分东北军民采取了什么积极应对措施?
(3)根据材料二指出,中国“全面抗战”开始的标志是什么?
(4)根据材料三及所学知识回答,“双十二事变”最后的结果及重大意义是什么?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万里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空前的伟大壮举,《七律·长征》是诗歌创作史上不朽的杰作。56个字,负载着长征路上的千种艰难险阻,饱含这中国共产党的万般豪情壮志。
材料: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毛泽东——《七律·长征》
(1)中国工农红军为何要被迫实行战略转移,开始艰难的长征路?
(2)诗中“三军”指的是哪三支军队?
(3)长征途中召开的这次会议有何历史意义?
(4)你所理解的“长征精神”的内涵是什么?
毛泽东说:“这是一个历史的转折点。这是蒋介石的二十年反革命统治由发展到消灭的转折点。这是一百多年以来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由发展到消灭的转折点。”这里所说的“转折点”是指
A.人民解放军转入战略反攻
B.三大战役的胜利
C.南京的解放
D.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召开
抗战胜利后,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
A.农民阶级同地主阶级的矛盾
B.中国人民同美帝国主义的矛盾
C.工人阶级同资产阶级的矛盾
D.中国人民同美帝国主义支持的国民党反动派的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