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历史试题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战争初期,人民解放军采取积极防御战略,主动撤离...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战争初期,人民解放军采取积极防御战略,主动撤离一些城市和地方,集中优势兵力,在运动战中消灭敌人,经过八个月的作战,歼敌70多万,粉碎了国民党军队的全面进攻。……不久,又粉碎敌人的重点进攻,在重点进攻中,我军主动撤离延安,写下了中国革命史上的一段佳话。

材料二:对这一军事行动,美国人杰克·贝尔登在《中国震撼世界》一书中,以目击者的身份写道:“我阅历过多次战争,却从未见过比共产党这次和以后抢渡黄河更为高明出色的军事行动。”对这一战略部署,毛泽东作了生动的比喻:蒋介石把他的主要兵力集中于陕北、山东,搞“重点进攻”,好比两个拳头一张,胸膛就露出来了。这样的兵力部署很像一个哑铃,两头粗,中间细,两头力量强,还有攻势;中间力量弱,处于防御。我们就攻其薄弱部分,从中央突破,像一把尖刀,插入敌人胸膛。

(1)国民党军队的全面进攻发生于何时?其标志是什么?

(2)材料二中,美国人杰克·贝尔登和毛泽东两个人都生动地描述了解放战争时期哪一重大历史事件?这一事件有何重大历史意义?

(3)从上述材料中分析,解放战争中人民解放军战略方针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1)1946年6月,国民党军队进攻中原解放区。 (2)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人民解放军转入了全国规模的战略反攻,使解放战争达到一个新的转折点。 (3)从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 【解析】 试题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解放战争的掌握,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46年6月26日,蒋介石撕毁国共双方于1月间达成的《停战协定》,以郑州“绥靖”公署主任刘峙指挥10个整编师,约30余万人的兵力,首先对中原军区部队发起大规模进攻,致使全面内战爆发。 (2)根据材料二中内容的描述联系所学知识可知,这个事件指的是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刘邓大军千里挺进大别山,是把战争从解放区转移到国统区,就象是在国民党统治地区的心脏上插入一把尖刀,由此,各解放区相继转入战略反攻。 (3)刘邓大军千里挺进大别山”,是解放战争的一个伟大转折,在这一历史转折关头,中共中央军委以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组成战略突击队,在各解放区军民的策应和后面两路大军的配合下,采取无后方的千里跃进的进攻样式,直捣国民党军统治的大别山区,威胁南京和武汉,中国共产党从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 考点:人教版八年级上册·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内战烽火;人教版八年级上册·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战略大决战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抗战胜利不久,蒋介石接连三次电邀毛泽东赴渝谈判,“共同商讨国家大计”。

材料二:1945年8月,毛泽东在周恩来等人的陪同下到达重庆,同国民党当局进行谈判。中共代表团的来临使整个山城重庆为之沸腾,许多人感动地流下了热泪。

(1)上述材料反映的重大历史事件是什么?

(2)蒋介石电邀毛泽东到渝谈判的理由是什么?其真实目的是什么?

(3)根据材料二及个人理解,为什么“整个山城重庆为之沸腾,许多人感动地流下了热泪”?

(4)有人认为,既然没能阻止战争,这种谈判就没有意义,你赞同这种观点吗?为什么?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鲜血凝固的那个时候,长江呜咽钟山悲泣。三十万,三十万同胞,在黑暗中挣扎,三十万,三十万冤魂,在地狱里哭泣。……”

材料二:关于南京大屠杀,日本新编历史教科书的表述发生了变化。修改前,都提到了“屠杀”,谈及屠杀的数字,少的说有“十几万人”,但在修改稿中,用“大量、许多”等词语模糊其辞,有的还公然写着“没有定论”。

(1)材料一反映的是日本在全面侵华战争期间制造的什么事件?当时屠杀的中国军民达多少人?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日本新编历史教科书发生变化的实质什么作为当代中学生,请谈你的认识。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无论日本军队此后如何在东北寻衅,我方应予不抵抗,力避冲突。”

材料二:“命令前线官兵坚决抵抗,卢沟桥即尔等之坟墓,应与桥共存亡,不得后退。”

材料三:1936年12月12日清晨,张学良、杨虎城发动“兵谏”,扣押蒋介石。

(1)材料一的密电是在什么事件后发出的?对该事件蒋介石采取了什么政策?蒋介石的政策产生了什么严重后果?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该事件后部分东北军民采取了什么积极应对措施?

(3)根据材料二指出,中国“全面抗战”开始的标志是什么?

(4)根据材料三及所学知识回答,“双十二事变”最后的结果及重大意义是什么?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万里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空前的伟大壮举,《七律·长征》是诗歌创作史上不朽的杰作。56个字,负载着长征路上的千种艰难险阻,饱含这中国共产党的万般豪情壮志。

材料: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毛泽东——《七律·长征》

(1)中国工农红军为何要被迫实行战略转移,开始艰难的长征路

(2)诗中“三军”指的是哪三支军队?

(3)长征途中召开的这次会议有何历史意义?

(4)你所理解的“长征精神”的内涵是什么?

 

查看答案

毛泽东说:这是一个历史的转折点。这是蒋介石的二十年反革命统治由发展到消灭的转折点。这是一百多年以来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由发展到消灭的转折点。这里所说的转折点是指

A人民解放军转入战略反攻

B.三大战役的胜利

C.南京的解放

D.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召开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