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历史试题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子曰:由!诲汝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子曰:学而不思罔,思而不学则殆!”

1)材料中的是谁?这些言行后来被他的弟子整理在什么书中?

2)他是哪一学派的创始人?他在教育方面的最大贡献是什么?

3)你最认同的是哪句话?请说明理由。

4)战国时期继承和发扬该学说的代表人物是谁?他的思想主张是什么?

 

(1)孔子(孔丘) 《论语》 (2)儒家,设私设,广收门徒,促进教育发展 (3)言之有理即可 (4)孟子 仁政 【解析】 (1)本题考查的是孔子的史实。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晚期的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孔子的弟子整理而成的,记录孔子言行的著作是《论语》。因此,材料一的“子”指的是孔子。 (2)本题考查孔子的有关知识。春秋晚期的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在教育上,他创办私学,不问出身贵贱和家境贫富,广收门徒,打破了当时只有贵族才能接受教育的局限,培养了大批的人才,促进了儒家思想的传播和教育的发展。 (3)此题考查孔子相关的知识点。孔子说“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这句话的意思是: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在我们的学习中需要老老实实的学习态度。 (4)本题考查儒家思想。春秋时孔子创立儒家学派,其思想以“仁”为核心,以为“仁”即“爱人”,包含一切美德。战国时期,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德治思想,发展为仁政学说,成为其政治思想的核心。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公元前685年,齐桓公即位,任命 __为上卿,使之任政相齐,委以重任。他执政40年系统实施各方面的改革,辅佐齐桓公“九合诸候一匡天下,成为春秋之首,实现了富国强兵。

材料二:商鞅因“求贤令“入秦,后在秦孝公赏识下进行变法,历经二十余年,促使__ 成为强国。

1)材料一中是何人?九合诸候一匡天下的意思是什么?

2)说出材料一中的改革有什么作用(原文)

3)材料二中是哪个国家?商鞅变法的内容有哪些?(至少写出两点)

4)上述两次改革各发生在什么时期?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上古时期洪水泛滥成灾,百姓活困苦,他带领人们治理洪水,治水13年,三过家门而不入终于治理了洪灾,让百姓过上了安稳的日子。

材料二,六字炳千秋,十四县民命苍天。尽是些公赐予;万里归一汇,八百里青城沃野,都从太守得来。——二王庙楹联

1)材料一、二中的两位水利专家分别是谁?

2)都江堰水利工程对当地产生了什么影响?

3)我们应学习他们的什么精神?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相传,尧年老的时候,在部落联盟会议上提出继承人问题,有人推荐共工,尧虽不同意,但还是让他担任工师之职,以考验其才能,结果不行,又推荐舜说,他很能干,于是舜干了20多年,得到各方面锻炼。尧死后,舜才正式主持联盟事务。

材料二:禹死后,其子启继位,破坏了民主选举之惯例,成为最早的专制君主,标志着“公天下”的原始社会被“家天下”的奴隶制社会所替代。

材料三“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

1)材料一、二、三分别反映了什么政治制度?

2)材料三反映的政治制度的目的和内容分别是什么?这一政治制度的作用是什么?

3)结合三则材料,你认为社会制度更替是由什么决定的?

 

查看答案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说的是对立的双方能够相互转化,提出该观点的思想是(    )

A. 儒家    B. 道家    C. 法家    D. 兵家

 

查看答案

战国时期,推动各国变法的原因(    )

A. 生产力的发展    B. 缓和阶级矛盾

C. 称雄天下的欲望    D. 新兴地主力量强大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