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历史试题 >

经济全球化为世界经济发展增添了新的活力,对世界经济发展起了促进作用,已成为不可抗...

经济全球化为世界经济发展增添了新的活力,对世界经济发展起了促进作用,已成为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让我们沿着世界经济发展的轨迹,完成下面探究任务。

材料一:全球化是在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推动下,把分散割据的世界连成一个相互联系的统一大市场的过程……这个过程的初始阶段,即16世纪前后“地理大发现”的时代。

(1)请写出材料一地理大发现中发现美洲的欧洲航海家的名字和另一位著名航海家麦哲伦的贡献。

材料二:科技革命改变了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人与人之间的时空距离不断缩短,使整个世界紧缩成一个“村落”。

(2)图一所示交通工具的发明者是谁?图二所示交通工具以什么为动力?图三所示产品是哪一次科技革命的成果?

(3)依据材料二指出推动经济全球化的根本因素是什么?

材料三:

美国苹果公司在中国代工公司的污染问题(表)

曝光企业

代工产品

曝光内容

武汉某有限公司

电子元器件

排放重金属污水,污染南太子湖

苏州某科技公司

触摸屏

排放刺激性气体,影响居民生活

 

(4)材料三反映了经济全球化给发展中国家带来了什么问题?

(5)从材料三来看,经济全球化是一柄双刃剑,常常使发展中国家处于不利境地。对此,你认为中国应该如何应对?

 

(1)哥伦布。环球航行。 (2)史蒂芬孙。内燃机。第三次科技革命。 (3)科学技术的发展(或科技革命)。 (4)跨国公司常常把一些技术水平低、污染程度高的产业从发达国家转移到发展中国家,造成发展中国家污染加重,生产利润低等问题。 (5)顺应经济全球化的潮流,制定防范风险的有效措施。 【解析】(1)本题考查了新航路开辟的相关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哥伦布发现了美洲,误认为是亚洲的印度,还称当地人为“印第安人”。麦哲伦是第一个完成环球航行的航海家。 (2)本题考查三次科技革命的有关知识。结合所学知识,图一是火车机车,它的发明人是英国的史蒂芬孙。图二是汽车,是以内燃机为动力机器。图三是电子计算机,它是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核心。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材料的能力。结合材料二的“科技革命改变了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人与人之间的时空距离不断缩短,使整个世界紧缩成一个村落”可以看出推动经济全球化的根本因素是科技革命。 (4)本题考查学生对经济全球化影响的认识。分析材料三的“排放重金属污水,污染南太子湖;排放刺激性气体,影响居民生活”可以看出材料三反映了经济全球化给发展中国家带来了环境污染问题。因为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跨国公司常常把一些技术水平低、污染程度高的产业从发达国家转移到发展中国家,因此,造成发展中国家污染加重,生产利润低等问题。 (5)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经济全球化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是一把双刃剑,有利有弊,中国应积极应对全球化的挑战,在顺应经济全球化的潮流,制定防范风险的有效措施。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历史证明,制度创新是社会发展的动力。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编者按:为了巩固农民经济和提高生产率,……苏俄实行新政策,以实物税代替余粮收集制……这种税的税额应当比以前用余粮收集制的方法所征收的少)。除大型企业仍然由国家管理外,允许私人和外国资本家经营一些中小型企业,废除生活必需品的配给制,恢复自由贸易……

材料二:1933年,罗斯福就任美国总统。为了对付经济危机,他一上任,就宣布实行新政。国会颁布《国家工业复兴法》,加强了政府对资本主义工业生产的控制和调节。罗斯福政府花费巨资兴建大型水利工程,包括许多巨型堤坝和水库。这些工程使美国政府获一举多得之利。

材料三: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西欧国家百废待兴。西欧国家发挥高素质的劳动力优势,利用美国的援助,采用最先进的科学技术成果,制定恰当的经济发展政策,从20世纪50年代起,西欧经济进入高速发展阶段。50—70年代,西欧经济持续繁荣。到20世纪90年代欧洲国家区域一体化趋势日益增长,1999年元旦欧洲通用货币欧元正式启用。

(1)材料一体现了苏俄哪一新政策的内容?这一政策主要“新”在哪里?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罗斯福新政的中心措施。

(3)材料三中美国的“援助”指的是什么?20世纪90年代,欧洲国家区域一体化的主要表现是什么?

(4)从苏俄实行新政策和罗斯福实行新政中,我们得到什么启示?

 

查看答案

看图,回答问题。

      

图一 诺曼底登陆 

图二 雅尔塔会议  

图三 德国签署无条件投降书

图四 日本签署投降书

(1)图一中的军队是哪国军队?该图片反映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哪一重大军事行动?这一军事行动所起的作用是什么?

(2)图二拍摄于何时?照片中坐在前排的三位人物分别是谁?

(3)指出图三和图四所反映的历史事件发生的时间和历史意义。

(4)根据所学知识总结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最主要原因。

 

查看答案

毕加索创作于1937年的以德国轰炸西班牙小镇为背景的油画《格尔尼卡》,勾画了木然屹立的公牛、濒死嘶鸣的马、仰天狂叫的求救者、断臂倒地的士兵、抱着死婴号啕大哭的母亲、吓得发呆的见证人等。作者作此画意在(     )

A. 表现作者绘画技艺新颖高超    B. 反映西班牙民族矛盾很尖锐

C. 展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惨状    D. 表达对法西斯的谴责和抗议

 

查看答案

刘丽梅在学习世界现代史时,做了以下读书笔记。其中不正确的是(     )

A. 十月革命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获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

B. 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一股法西斯逆流在欧洲、亚洲泛滥

C. 二战后,东欧国家成立欧洲共同体走上了联合道路

D. 政治格局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趋势是不可逆转的潮流

 

查看答案

下侧为美国1997年和2006年三大产业占GDP比例示意图。导致图中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 全球经济区域化的加强

B. 两极格局的形成与发展

C. 联合国积极作用的发挥

D. 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