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历史试题 >

光绪二十年,英商将纱机两万锭运达上海,准备投入生产,清廷不准。第二年……英商据之...

光绪二十年,英商将纱机两万锭运达上海,准备投入生产,清廷不准。第二年……英商据之以争,清廷只好允准。省略处内容最有可能是(  )

A. 大皇帝恩准英国人寄居大清沿海之广州等港口,贸易通商无碍

B. 清廷谕令各省多设织布、纺绸等局,广为制造

C. 中国准忝设通商口岸,以便日本臣民从事商业、工艺、制作

D. 大清国允定各使馆境界独由使馆管理,中国民人概不准在界内居住

 

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甲午中日战争的认识。结合所学知识,题文材料“英商将纱机两万锭运达上海,准备投入生产,清廷不准”反映出英商还未获得在中国开设工厂的权利。题文材料“英商据之以争,清廷只好允准”反映出英商获得了在中国开设工厂的权利。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签订了《马关条约》允许日本在中国开设工厂,所以,省略处内容最有可能是:中国准忝设通商口岸,以便日本臣民从事商业、工艺、制作。ABD和甲午中日战争无关,不符合题意。故选C。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鸦片战争后,一些中国人认为林则徐如果有机会主持军事,中国就不会输掉战争。这种不服输反映出(  )

A. 不了解世界形势    B. 坚定的民族气节

C. 痛恨清廷腐败    D. 主张发展近代军工企业

 

查看答案

它标示的不只是这场战争胜败的严峻性,更因为它标示着以商品和资本来改变中国传统社会的轨道,作为中国的近代与中世纪的分界线,是显而易见的。”“(  )

A. 鸦片战争    B. 甲午中日战争    C. 八国联军侵华    D. 抗日战争

 

查看答案

金冲及教授在其《中国近代历史的几个根本问题》一文中提到,甲午中日战争后有一份《中外日报》指出:我们在以前(指洋务运动时期)还讲什么自强、求富,现在别再讲那些门面话了,倒不如直截了当地讲救亡。这表明甲午中日战争(  )

A. 使中国自强求富的洋务运动宣告破产    B. 使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

C. 促使先进知识分子研究中国前途问题    D. 促使中国认清所处的国际地位

 

查看答案

《清史编年》载:甲午年10月,英使欧格讷来津与李鸿章谈调停中日战争事。欧问:当如何和法?李答,惟先劝两国停战,再议朝鲜善后事宜。欧云:今要议和,非允赔兵费不可。李曰:与其赔兵费,不如留此费以用兵,断难依允!通过材料判断出当时(  )

A. 日本想尽快结束战争    B. 英国力图压制日本

C. 英国建议牺牲朝鲜    D. 李鸿章拒绝了英使的议和条件

 

查看答案

历史学家萧功秦在《危机中的变革》一书中指出:中国近代历史剧变的基本分界线,是距今一百多年前的甲午战争。得出这一结论的主要依据是(  )

A. 中国意识到变革制度的迫切性    B. 传统的自然经济彻底瓦解

C. 天朝上国的观念被彻底粉碎    D. 促进西学在中国广泛传播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