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历史试题 >

文明的交流与融合,推动了各地区各民族的共同发展与进步。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

文明的交流与融合,推动了各地区各民族的共同发展与进步。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图一所示为我国古代著名的丝绸之路

材料二:郑和的船队到达各地,先会见当地的国王、首领,赠送礼品,表示通好的愿望,邀请他们访问中国。接着,就同当地的官府和商人开展贸易。在古里进行交易时,国王派人和他们商议货价,写成合约,最后握手、击掌为定,不再悔改。

——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材料三: 19世纪中叶, 首先是中国,然后是日本,被迫敞开国门,接受西方的商人、传教士、领事和炮舰。这两个远东国家都受到了根本的影响。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四:2015年4月,习近平在访问巴基斯坦时指出,中巴经济走廊是实现共同发展的重要抓手,要让它的发展成果惠及巴基斯坦全体人民,进而惠及本地区各国人民。这进一步表明中国一贯本着互惠互利的原则同周边国家开展合作,让周边国家得益于中国发展,使中国也从周边国家共同发展中获得裨益和助力。

—— 《半月谈》2015年第9期

问题一:图中字母A处是当时哪座城市?西汉末年,由丝绸之路传入中国的是哪一宗教?这一时期,还开通了哪一条海上交通要道?

问题二:郑和下西洋最远到达哪里?根据材料二,概括郑和下西洋的影响。

问题三:依据材料三,19世纪中叶以前,中日两国都实行了哪一对外政策?

问题四:材料四反映出新中国在处理国与国关系中一贯秉承的原则是什么? 中巴经济走廊建设的意义何在?

问题五: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中国应该走怎样的对外发展道路?

 

1.长安;佛教;海上丝绸之路 2.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促进我国同亚非国家之间的经济交流,加强我国同亚非国家之间友好关系。 3.闭关锁国政策 4.互惠互利原则;促进中巴经济共同发展,惠及两国人民 5.坚持改革开放,加强国家合作,促进共同发展(言之有理即可得分) 【解析】问题一: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中字母A处是丝绸之路的起点,丝绸之路的起点是长安。西汉末年,佛教由丝绸之路传入中国。西汉汉武帝时期。我国还开通了海上丝绸之路。 问题二:本题考查的是郑和下西洋的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朝前期,为了加强同海外各国的联系,明成祖派郑和于1405年——1433年先后七次下西洋,沿着海上丝绸之路,一路向南,穿过马六甲海峡,进入印度洋,到过亚非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比欧洲航海家的远航早半个世纪。分析材料二的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可以概括出郑和下西洋的影响是:促进我国同亚非国家之间的经济交流,加强我国同亚非国家之间友好关系。 问题三:依据材料三的“19世纪中叶,⋯ ⋯首先是中国,然后是日本,被迫敞开国门”可以看出19世纪中叶以前,中日两国都实行了闭关锁国的对外政策。 问题四:分析材料四的“这进一步表明中国一贯本着互惠互利的原则同周边国家开展合作”反映出新中国在处理国与国关系中一贯秉承的原则是互惠互利原则。材料四的“中巴经济走廊是实现共同发展的重要抓手,要让它的发展成果惠及巴基斯坦全体人民,进而惠及本地区各国人民。”反映出中巴经济走廊建设的意义是:促进中巴经济共同发展,惠及两国人民。 问题五:从汉朝到明朝前期,中国一直是实行对外开放,促进了经济的发展。明朝后期和清朝前期中国实行的闭关锁国政策,导致了中国的而落后。中巴经济走廊建设的促进中巴经济共同发展,惠及两国人民。由此可见,中国应该坚持改革开放,加强与其它国家合作,促进经济的共同发展。 点睛:这道以外交政策为主题的综合题给我们的启示是:对外开放促进经济的发展,闭关锁国导致国家的落后。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要特点。

材料一:皇帝之下,有由三公九卿组成的中央政府(自此形成的三公九卿制度,对以后的历代封建王朝中央机构的设置,有着重要的影响)。三公分管行政、军事和监察,互不相属,互相牵制。

材料二:罢丞相不设,析中书省政要归六部,以尚书任天下事……而殿阁大学士只备顾问。

帝方自操权柄,学士鲜所参决。

材料三:

材料四:乾隆年间,礼部尚书沈德潜作诗咏《黑牡丹》,其中有“夺朱非正色,异种亦称王”之句,后来被告发。清廷认为这是影射满洲人以异族夺取朱明皇位,犯大逆罪。当时,沈德潜已死,清廷下令剖棺锉尸。

问题一:材料一中的“皇帝”是谁?他在中国开创了什么制度在中国历史上延续了2000多年?

问题二:材料二反映了我国哪一朝代官制的变化? “帝方自操权柄”是什么意思?概括材料中,哪一措施最能体现“帝方自操权柄”?

问题三:材料三图A“举子看榜图”中的举子考试相对隋唐有何重大变化?(从内容与形式作答)为什么有这个变化?

问题四:材料三图B、图C分别反映什么历史事件?结合所学,以上三则材料反映的是哪一重大历史主题?

问题五:材料四反映清朝的文化政策是什么?产生了什么影响?

问题六: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以上材料反映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什么特点?

 

查看答案

有学者评论某次改革时说:“天冷,本想弄点木材烤烤手,想不到竟将整个房子烧了。”据此判断,他评说的是:(   )

A. 列宁新经济政策    B. 罗斯福新政    C. 邓小平改革    D. 戈尔巴乔夫改革

 

查看答案

对图示中二战后第二阶段美国经济发展的特点描述最准确的是:(   )

A. 经济实力膨胀,成为经济超级大国    B. 出现严重经济危机,发展速度放慢

C. 开始复苏和繁荣    D. 进入知识经济时代

 

查看答案

阅读1925—1945年美国失业率变化情况示意图。1929—1933年失业率急剧上升的主要原因是:(   )

A.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B. 华盛顿会议的召开

C.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影响    D. 纽约股票市场的崩溃

 

查看答案

列宁认为,既然不能直接进入社会主义,那么就应该利用资本主义作为中间环节,逐步向社会主义过渡。基于这一认识,苏俄开始实行为此而采取的政策是:(   )

A.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 新经济政策    C. 五年计划    D. 农业集体化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