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历史试题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地域辽阔而人烟稀少;稻米和鱼是主要食物,人们还可以从...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地域辽阔而人烟稀少;稻米和鱼是主要食物,人们还可以从山泽中采集植物果实和贝类为食;放火烧荒,耕种水田;不需要商人贩卖货物,没有非常富裕的人。 

——《史记》

材料二 《宋书》这样描述江南:江南之为国盛矣。……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      

——《宋书》

请回答:(1)从材料一可以看出当时江南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如何?

(2)材料二反映的情况和材料一相比较发生了什么变化?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促成这种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3)结合所学,江南地区的这种变化对我国经济的发展产生了什么影响?

 

(1)经济发展水平十分落后。 (2)江南经济迅速发展,由过去人烟稀少变为地广野丰。北方人口南迁,带来先进技术和大量劳动力;南方战乱较少,社会秩序相对稳定;江南自然条件优越;统治者重视,推行一些有利于经济发展的措施;南北方人民共同劳动。 (3)为我国经济重心的南移奠定了基础。 【解析】(1)根据材料一“地域辽阔而人烟稀少……从山泽中采集植物果实和贝类为食……没有非常富裕的人”可知江南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非常落后。 (2)前一问根据材料二“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可知江南经济发展迅速,由材料一中“人烟稀少”变为“地广野丰”。江南经济迅速发展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自身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及人口迁移等原因,具体说来:北方人口南迁,带来先进技术和大量劳动力;南方战乱较少,社会秩序相对稳定;江南自然条件优越;统治者重视,推行一些有利于经济发展的措施;南北方人民共同劳动。 (3)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人口南迁和江南经济的迅速发展为我国经济重心的南移奠定了基础。 点睛:经济重心的南移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的历史现象,几乎贯穿了整个中国历史。从远古至西晋中国北方经济无论是农业、手工业、还是商业的发展水平都远远超过南方。从西晋末开始,中国南方的经济发展水平逐步提高,到唐中晚期,南北经济发展水平基本相同。从唐中晚期至南宋,中国的经济重心不可逆转地移到南方。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是多方面的:①北方战乱较多,南方相对和平稳定; ②北方农民大批南移,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并补充了江南的劳动力; ③江南统治者为发展实力,比较重视发展经济; ④南北方劳动人民共同辛勤劳动,开发了江南; ⑤南方生产条件和自然环境比较优越。理解记忆这些知识即可得出答案。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唐太宗的话)“往昔初平京师,宫中美女珍玩,无院不满。炀帝意扰未足,征求无已,亦东西征讨,穷兵黩武,百姓年堪,遂至之灭。此皆朕所目,故夙夜孜孜,唯欲清静,使天下无事。”

材料二(唐太宗的比喻)“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

材料三(唐太宗时大臣的训示)“朕终日孜孜,非但忧怜百姓,亦欲使卿等长守富贵。”                                                       

——《贞观政要》

(1)根据材料一,隋朝灭亡与唐初盛世局面的出现有没有关系?为什么?

(2)材料二唐太宗用水与舟的关系喻指什么?这一比喻表明唐太宗意识到 什么实质问题?

(3)他说这番话的意图何在?

(4)唐太宗在位时期,形成什么样的治世局面?

(5)根据材料三指出唐太宗的根本目的是什么?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古人称颂它的历史功效:“北通涿郡之渔商,南运江都之转输,其为利也博哉!”

   材料二:古人评论它说:“天下转漕(水上粮食运输),仰此一渠。”

   材料三  它的《示意图》

请回答: (1)材料中的“它”指的是什么?

(2)“它”开凿于何时?开凿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3)请你说出“它”的中心A地名是 ______ ,南起B地名是 ______ (即是今: ______ )北至C地名是 ______ (即是今: ______ )

(4)结合三则材料,如何评价“它”的开通?

 

查看答案

“朝廷…实仰南财”;“丝、棉纺织、造纸业中心及对外贸易港多集中南方”“苏湖熟,天下足”.这些现出现(  )

A. 南北朝时期    B. 隋唐时期    C. 两宋时期    D. 明清时期

 

查看答案

占城稻属于早籼稻,具有耐旱、适应性强、生长期短等多种特点.这一优良品种是从哪个国家引进的(  )

A. 越南    B. 泰国

C. 缅甸    D. 印度

 

查看答案

下能正确映与少数民族政权并立的示意图(  )

A.     B.     C.     D.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