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历史试题 >

【建军七十周年】 材料: 人民军队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发展历程,在战火纷飞...

【建军七十周年】

材料: 人民军队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发展历程,在战火纷飞的革命战争年代,人民军队克服了无数艰难困苦,历经无数次浴血奋战,最终战胜了强大残暴的敌人,赢得了最后的胜利。                                                                       ——人民军队传记丛书

(1)人民军队“从无到有”的标志性事件是什么?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支坚强的队伍在哪一事件后建立?

(2)为了粉碎国民党反动派消灭红军的企图,保存党和红军的基干力量,1934年,红军开始了人类历史上举世瞩目的远征,宣告这次远征胜利结束的标志是什么?

(3)为早日实现民族解放,从1947年开始,人民军队对国民党反动派采取了哪些军事行动?分别有什么作用?(至少回答出2次)

 

(1)南昌起义;井冈山会师。 (2)红军三大主力会师。 (3)挺进大别山,转入战略进攻;辽沈战役,解放东北全境;淮海战役,奠定了解放长江以南各省的基础;平津战役,使华北全境基本解放;三大战役,国民党主力基本被消灭;渡江战役,使国民党政权垮台;等等。 【解析】(1)根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时,中国共产党创建人民军队的开始。井冈山会师,中国建立了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支坚强的队伍——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 (2)根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在甘肃会宁会师,标志着长征胜利结束,红军长征的胜利,粉碎国民党反动派消灭红军的企图,保存党和红军的基干力量,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3)根据材料1947年可知是解放战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符合题意的事件及意义有挺进大别山,转入战略进攻的有辽沈战役,解放东北全境;淮海战役,奠定了解放长江以南各省的基础;平津战役,使华北全境基本解放;三大战役,国民党主力基本被消灭;渡江战役,使国民党政权垮台;等等。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十四年抗战】

材料一:2017年春季新学期,语文、历史等教材中的“八年抗战”说法不再出现,新教材关于抗战的提法全部改为“十四年抗战”。目前,中小学相关教材已完成修改,大学教材也在紧急修订中。                                      

———《北京青年报》

(1)十四年抗战开始的标志性事件是什么?列举一件史实证明从那时起,中国抗战已经开始。

材料二:8年到14年不是改变,而是还原历史原貌。1937年作为历史节点的意义……同样不会被否认。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馆长李宗远

(2)为什么把1937年作为历史节点?

(3)20世纪30年代,在日本给予中国的创痛中,最能体现日军灭绝人性的是哪一暴行?为打击日寇的嚣张气焰,中国军队主动出击日军的最大规模战役是什么?

(4)中国14年抗战取得伟大胜利的标志是什么?

(5)当前,国家全面落实十四年抗战概念有何现实意义?

 

查看答案

【近代化探索】

材料一:“中国正面临着三千年未有之变局,西洋人自印度至南洋而至中国,步步紧逼而来,此种推进无法阻挡,中国必须迎头抗御这一挑战,断然采纳西式船炮来加强自身。”

                                                                        ——李鸿章

材料二:变者,天下之公理也                                    

——梁启超

材料三:对于许多未经过帝王之治的青年,辛亥革命的政治意义是常被过低估计的……因为他们没看到推翻几千年因袭下来的专制政体是多么不易的—件事。

                                                                            ——人民网

材料四: 西洋人因为拥护德、赛两先生……德、赛两先生才渐渐从黑暗中把他们救出……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活中国在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 

                                                          ——陈独秀请回答: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内容,请对李鸿章所属派别的努力做简要评价。(至少答出2点)

(2)面临亡国灭种的危机,以粱启超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开展了什么运动?

(3)材料三所反映的历史事件具有怎样的政治意义?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的知识指出,为救治中国的“黑暗”,陈独秀提倡什么新思想?

(4)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的知识指出,为救治中国的“黑暗”,陈独秀提倡什么新思想?

(5)上述三则材料所反映的历史事件,在历史作用上有什么相同点?

 

查看答案

【屈辱与抗争】

材料一:割香港岛给英国;赔款2100万元;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英商进出口货物缴纳的税款,中国须同英国商定。……”

材料二:清政府割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给日本;赔款日本军费白银2亿两;允许日本在中国开设工厂;增辟通商口岸等。

材料三:清政府赔款白银4.5亿两, 以海关等税收作担保;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清政府拆毁大沽炮台,允许帝国主义国家派兵驻扎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派兵保护,不准中国人居住。                                       

——上述材料均摘自相关条约原文

(1)材料一所述内容出自清政府与外国侵略者签订的哪一条约?

(2)材料二反映的条约中哪一条严重阻碍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该条约对近代中国有何影响?

(3)材料三中的条约给中国社会性质造成了严重影响,这一严重危害在政治上的主要表现是什么? 

(4) 面对近代以来的外来侵略,中国人民进行了英勇抗争。请各写一例中国军民抗击侵略的史实,这些抗争的历史作用是什么?

 

查看答案

“一九九二年,又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写下诗篇。天地间荡起滚滚春潮,征途上扬起浩浩风帆。”歌词中盛赞的这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写下诗篇”指的是(     )

A. 倡导改革开放,实现伟大转折    B. 南方谈话,改革开放向纵深发展

C. 建立经济特区,实行对外开放    D. 家庭联产承包,促进农业生产大发展

 

查看答案

1971年第26届联合国大会就中国问题进行投票表决,投票结果是(     )

A. 台湾当局继续留在联合国

B. 台湾当局代表中国行使权力

C. 中国加入联合国并成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

D. 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权利和中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席位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