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下“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诗句,并平定东南沿海倭患的民族英雄是( )
A. 林则徐 B. 戚继光 C. 郑和 D. 左宗棠
汉藏两族人民世代友好,西藏自古以来就是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下列关于西藏问题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唐太宗时文成公主入藏,奠定了汉藏密切交往的基础。
B. 乾隆皇帝确立“金瓶挚签”制度,对西藏的管辖日益加强
C. 清朝雍正帝建立了对达赖和班禅的册封制度
D. 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标志着祖国大陆的基本解放
为实现国家大一统,西汉武帝在思想文化方面采取的措施是( )
A. 焚书坑儒 B. 实行八股取士
C.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D. 颁布《奏定学堂章程》
中央巡视组的成立如一把利剑为反腐败斗争做出了巨大贡献。秦始皇为监察官员而设立的官职是( )
A. 御史大夫 B. 司隶校尉 C. 吏部尚书 D. 刺史
美国、俄罗斯(前苏联的主要继承者)、日本和中国都是当今世界上具有巨大影响力的国家。各国之间能否和平相处影响着世界的安定。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代表在和会上要求收回大战期间被日本侵占的德国在山东的一切权益,和会竟不顾中国的反对和抗议,决定把德国在山东的一切非法权益移交给日本,这激起了中国人民的无比愤怒。
﹣﹣岳麓版(九下)历史教科书
材料二:美俄关系一直是世界大国关系中最重要的关系之一。曾经他们一度成为了同仇敌忾的盟者,当把敌人打败后,他们却又变成了势均力敌的仇者,后来美国如愿以偿成为世界上惟一的超级大国,然而,俄罗斯作为前苏联的主要继承者也是一支不可轻视的力量。军事实力的强大,仍使俄国成为牵制美国的重要力量。
材料三:近代现中美关系的变化示意图
材料四:韩国与美国于7月8日宣布,为维护韩国的国家安全,将在韩国境内部署战区高空防御系统(THAAD),即萨德,这一先进的导弹防御系统已经推进到与中国近在咫尺的邻国,毫无疑问将对中国形成巨大的潜在威胁。对此,中国外交部表示:“美韩部署‘萨德反导系统’严重破坏地区战略平衡,中方坚决反对美韩在韩国部署‘萨德’反导系统,强烈敦促美韩停止有关进程。”
——和迅网
请回答:
(1)材料一中“和会”指的是哪次国际会议?材料一是哪一条约内容的体现?“这激起了中国人民的无比愤怒”引发的爱国运动是什么?
(2)他们“一度成为了同仇敌忾的盟者”的标志性事件是什么?“当把敌人打败后,他们却又变成了势均力敌的仇者”,美国针对苏联采取了什么政策?二战后美苏之间的对峙和争霸最终结束的标志是什么?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请指出 1937-1945 年中美合作的原因。美国哪一位总统的访华成为中美关系的“破冰之旅”?
(4)依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历史方面的原因分析中国为什么“坚决反对美韩在韩国部署‘萨德’反导系统” ,再从材料中概括中国反对萨德系统的现实原因。
(5)面对当今世界政治形势,中国应该如何应对?
创新是推动一个国家和民族发展的重要动力之一。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商鞅)集小(郡)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平斗桶权衡丈尺……居五年,秦人富强。 ——《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二 : 秦兼天下,建皇帝号,立百官之职。汉因循而不革,明简易,随时宜也。
——《汉书》卷十九《百官宫卿表》
中国君主专制就本质而言非常原始,却与一个受过教育的“现代”官僚队伍(文官)并存。
----费尔南.布罗代尔《文明史》
材料三:(宋代中国)现代化的程度令人吃惊,货币经济、纸钞、流通票据、高度发展的茶盐企业非常独特……在人民日常生活……各方面,中国是当时世界上首屈一指的国家,其自豪足以认为世界其他各地皆为“化外之邦”。
——(法)谢和耐:《南宋社会生活史》
材料四:当中国的君主专制制度达到顶峰时,西方世界已经在权力的制约与平衡的基础上初步建立起近代民主制度,从政治上步入近代社会,为资本主义生产力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摘自互联网
材料五:中国现如今是世界第二经济大国,不管谁愿意还是不愿意,我们已经走到世界舞台的中央,日益发挥着世界大国的影响力和领导力。为低迷的世界经济开出药方,提供解决方案,发出中国声音,是中国的大国担当,也为严寒的世界经济带来一股暖流。
请回答:
(1)材料一所反映的是哪一历史事件?材料中“集小(郡)乡邑聚为县”体现了商鞅在地方上推行哪一制度?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朝“百官之职”中负责监察的官职名称。材料三中“受过教育的‘现代’官僚队伍”是通过何种考试制度而产生的?这种制度正式创立于何时?
(3)据材料四结合所学知识举一例说明宋代中国“现代化程度令人吃惊”的表现。
(4)根据材料五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我国封建君主专制达到顶峰的标志是什么?近代英国在权力的制约与平衡的基础上初步建立起何种近代民主制度?
(5)中国之所以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跟上个世纪70年代的改革有关,请问中共作出这一伟大决策是在哪一次会议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