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历史试题 >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是古代中国读书人的追求。隋唐以来,他们实现这一理想的主...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是古代中国读书人的追求。隋唐以来,他们实现这一理想的主要途径是(  )

A. 参加科举考试    B. 等待朝廷提名    C. 投笔从戎戍边    D. 投作官吏幕僚

 

A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科举制度的准确识记,依据材料可以知道题干讲的是知识分子登上仕途的途径,依据所学知识,隋文帝时开始用分科考试的方法来选拔官员,隋炀帝时,按考试成绩选拔官员,科举制正式诞生,故选A。 考点: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下册·科举制的创立·科举制的诞生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20139月习近平主席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发表演讲,提出了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战略构想,关于丝绸之路说法正确的是(   )

A、最初开通于唐朝       B、起点在洛阳

C、转站是大秦           D、张骞是功臣

 

查看答案

下列哪个是三星堆出土的青铜器?( )

A.     B.

C.     D.

 

查看答案

央视热播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从最平凡的一锅米饭,到一个馒头,到……不管吃下多少酒食菜肴,主食永远都是中国人餐桌上最后的主角。以下古人类最早有可能享受米饭的是(  )

A. 元谋人    B. 山顶洞人    C. 河姆渡原始居民    D. 半坡居民

 

查看答案

七年级某班研究性学习小组的同学,在复习唐宋时期的经济发展时,设计了如下的学案,请你一起完成学习任务。

任务一【读文释史】

(1)根据下面描述,在后面括号中分别写出对应的工具名称。

描述一:设计精妙,轻便灵巧,操作可自如控制入土深浅,回转省力,适于精耕细作。( )

描述二:如纺车,以细竹为之,车骨之末,缚以竹筒,旋转时低则舀水,高则泻水。( )

(2)“苏湖熟,天下足”是宋代流行的谚语,说的是当时长江下游和太湖流域成为富饶的粮仓。据此简析宋朝农业发展的原因。

任务二【对比学史】

(3)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瓷器的国家。分别列举唐、宋两朝在陶瓷业方面的典型成就各一例。

(4)观察图一、二,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唐、宋在城市规划或市场分布上的不同特点。

任务三【文物辨史】

(5)下列两组图片文物或实物的存在,分别说明了什么?

 

查看答案

古代中国历朝历代的治国措施各具特点,政治家们用自己的智慧推动着社会向前发展。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史实,回答问题。

材料一 对后世的中国文人来说,唐太宗代表了一个文治武功理想地结合起来的盛世:国家由一个精力充沛但聪明而谨慎的皇帝治理,他牢固地掌握着他的帝国,同时又一贯谦虚耐心地听取群臣——这些大臣本人也都是卓越的人物的意见。太宗的施政作风之所以被人推崇,不仅由于它的成就,而且由于它接近儒家的纳谏爱民为治国之本这一理想,另外还由于它表现了君臣之间水乳交融的关系。

——《剑桥中国隋唐史》

材料二 宋太祖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有意重用文臣掌扳军政大权。后继的宋太宗继续采用抑制武将、提升文官地位的政策,使文臣统兵的格局逐渐形成。当时的文官担任中央和地方的要职,甚至主持军务,地位和待遇高于武将。武将受到多方面的牵制,带兵打仗要按照朝廷预授的“阵图”行军布阵,这严重末缚了统军的指挥权。

材料三 1206年,铁木真完成了蒙古草原的统一,建立了蒙古政权,被尊称为成吉思汗。此后,他建立了军事、行政和生产相结合的制度,把蒙古人按编制组织起来,平时生产,战时出征;还建立司法机构,创制蒙古文字。

1260年,忽必烈继承汗位。他接受了汉族儒臣提出的“行汉法”“行仁政”“不啫杀”的建议,施行“治国安民”的方略,整顿吏治,注重农桑。1271年,忽必烈改国号为元,次年定都于大都。

——材料二、三均摘自部编教材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1)材料一反映了唐太宗怎样的治国理念?并从政治、经济、民族关系方面,概括他的治国举措。(2)从材料二中可读出宋朝的治国之策是什么?简述这个政策给国家带来的影响。

(3)材料三中成吉思汗和忽必烈的治国举措有何共同作用?

(4)你认为上述统治者在治理国家中的共同之处有哪些?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