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历史试题 >

太宗曰:“人言魏征举止疏慢,我但觉其妩媚耳。”唐太宗“觉其妩媚”,是因为魏征( ...

太宗曰:“人言魏征举止疏慢,我但觉其妩媚耳。”唐太宗“觉其妩媚”,是因为魏征( )

A. 直言敢谏,有利于维护统治     B. 设三省六部制,提高行政效率

C. 多谋善断,助皇帝处理朝政    D. 创立科举制,进行制度创新

 

A 【解析】[本题考查贞观之治] 解题时注意题干信息:唐太宗和魏征,联系所学知识可知唐太宗任用贤才,广开言路,魏征是一个敢于直言纳谏的大臣,在别人看来举止疏慢,但很受唐太宗赏识,故A项正确;三省六部制在隋朝就已确立,故B项排除;多谋善断是指房玄龄和杜如晦,故C项排除;创立科举,进行制度创新与隋唐几位皇帝有关,故D项排除。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国家统一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公元6世纪80年代,中国重归统一时的皇帝是 ( )

A. 隋炀帝    B. 唐太宗    C. 隋文帝    D. 唐玄宗

 

查看答案

新中国的成立揭开了中国对外关系的新篇章。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代表团是求团结而不是来吵架的,……全世界愿意和平的国家和人民期待着我们的会议能为扩大和平区域和建立集体和平有所贡献。”       

--周恩来在万隆会议上的演说

材料二:美国前总统尼克松在一份对外报告中说:“如果没有(中国)这个拥有七亿多人民的国家出力量,要建立稳定和持久的国际秩序是不可设想的。”美国孤立中国政策的失败,以及美国与苏联争霸的需要,都使美国不得不考虑改善与中国的关系。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

材料三:“国家在必要时得设立特别行政区,在特别行政区内实行的制度按照具体情况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以法律规定。”                 

--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三十一条

材料四:它是亚太地区最重要的政府间经济合作组织,成立于1989年,1991年中国加入该组织后,……为亚太地区经济的合作与发展做出重要贡献。         

--摘编自人教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

(1)材料一中周恩来总理为“求团结”提出的方针是什么?这一方针在当时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2)从材料二中找出美国考虑改善与中国关系的两点原因。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的标志性事件是什么?

(3)材料三中关于“设立特别行政区”的规定体现了哪一伟大构想?这一构想在哪两个地区得以成功实践?

(4)材料四中的“它”指哪一国际组织?2001年,中国哪座城市承办过该组织的会议?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

材料一:新中国成立后,为了早日结束海峡两岸的分裂局面,完成祖国的统一大业,中国共产党进行了不懈的努力,他们根据时局和情况的变化,不断调整对台政策,两岸关系经历了敌对——缓和——和平发展的艰难历程,也与新中国一道同呼吸共命运经受了历史的考验。

材料二:2015年11月7日,习近平、马英九在新加坡香格里拉大酒店会面,“习马会”是1949年以来两岸最高领导人首次会面。习近平指出:“两岸双方共同努力,两岸同胞携手奋斗,坚持‘九二共识’,共同巩固政治基础,坚定走和平发展道路,保持两岸关系发展正确方向,深化两岸交流合作,增进两岸同胞福祉,共谋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让两岸同胞共享民族复兴的伟大荣耀。”

请回答:

(1)为了早日实现祖国的统一,党和政府在邓小平提出的“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基础上,形成了怎样的对台基本方针?

(2)20世纪90年代,随着海峡两岸交流的日益密切,两岸分别成立并授权哪两个民间团体开始进行经济性、事务性商谈和政治对话? 1992年,这两个团体达成共识(即九二共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3)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可以通过哪些途径来促进海峡两岸和平统一进程?(提出2点可行性建议即可)

 

查看答案

我国的改革开放顺应了时代发展的潮流,是强国之路,是富民之策。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1)改革开放这一伟大决策是在哪一会议上提出的?

(2)结合所学知识,将图1中的内容补充完整。

(3)根据图1和图2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目前我国形成了怎样的对外开放格局。

(4)我国在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中取得举世瞩目成就的原因有哪些?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

材料一  1950—1954年中国农村不同阶层人口及其占有土地比重变化表

阶层

1950年(%)

1954年(%)

人口比重

土地占有比重

人口比重

土地占有比重

贫农、中农

85.5

45.2

92.1

91.4

富农、地主

14.5

54.8

7.9

8.6

 

 

(1)观察上表,我国土地所有制形式发生了怎样的改变?导致这一改变的原因是什么?

材料二:

 

(2)依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导致我国1957-1962年粮食人均产量变化的主要原因和教训。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