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1933年3月4日罗斯福在总统就职演说中说:“……叹交换手段难逃贸易长流冰封;看工业企业尽成枯枝残叶;农场主的产品找不到市场;千万个家庭的多年积蓄毁于一旦。”
请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1)材料反映当时的美国遇到了什么情况
(2)罗斯福上台后,针对“工业企业尽成枯枝残叶”,采取了什么措施
(3)你认为罗斯福新政“新”在哪里
(4)新政产生了什么历史影响
珍爱和平是世界人民共同的心声,构建和谐世界是我们永恒的追求和目标。
材料一:20世纪上半期,战争、革命、危机交织在一起。世界大战的惨烈、核武器的威胁和接连不断的局部冲突,人们在血与火的教训中探索着和平之路。
(1)20世纪上半期的“革命”和“危机”分别指什么?两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共同原因是什么?
材料二:1999年,以美国为首北约打着维护人权、制止“种族清洗”的旗号,对南联盟发动了空中打击,科索沃战争爆发。
(2)科索沃战争爆发后为什么遭到国际社会的批评?它对世界格局发展有何影响?
材料三:2010年11月23日韩国一侧的延坪岛海域遭受朝鲜炮弹袭击,韩国军方进行了回击。朝鲜半岛局势再次引起世界人民的关注……2011年伊始,中东一些阿拉伯国家政坛出现动荡,冷战结束以来中国最大一次撤侨达到3.3万人的规模,从中国动用的国际力量来看,利比亚周边的国家对中国公民的撤离给予相应的帮助。
(3)你认为当今构建“和谐世界”的障碍有哪些?我国对于朝核问题的基本立场是什么?
(4)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中国政府顺利撤侨的原因是什么?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我国在处理国际事务中应把握怎样的原则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MH370航班失联至今已1个多月。其间,先后至少有26个国家投入了数十艘舰船、飞机和卫星参与搜寻行动,整个范围从北半球的泰国湾、南海、马六甲海峡、安达曼海到南半球的南印度洋。如今面对重大事件,多国合作已成为主要趋势。
(1)举例说明发生在二战时期与和平时期的国际合作分别有哪些?
(2)在国家合作中也时刻存在着“较量”,请问开启两极格局“较量”的是哪两个国家?在如今的和平年代里,国家间较量的决定性因素又是什么?
(3)如今的世界政治格局在朝着什么方向发展?
(4)经济全球化成为趋势,中国应该怎样做才能在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以下三幅图反映了不同时期的世界形势,请仔细观察,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二:2006年4月18日,应美国总统布什的邀请,国家主席胡锦涛对美国进行为期4天的国事访问。胡锦涛访美期间指出,中美建交27年来,两国关系虽历经风风雨雨,但总的趋势是不断向前发展的。中美友好是两国人民的共同愿望,互利合作是两国的正确选择。
材料三:冷战消失了……为具有更加多元化特点的社会开启了大门。
(1)材料一中图一反映的是哪场战争前的剑拔弩张的气氛?战后形成的新的世界格局名称是什么?
(2)材料一中图二反映了哪种反动势力的猖獗?二战期间为打败这些邪恶势力中、美等26国通过签署什么文件实现了联合?
(3)材料一中图三反映了哪一时期的世界形势?40年前就是在这样的形势下,一位美国总统在中国进行了为期一周的访问,根据所学知识判断这位总统是谁?
(4)据材料二所述中美建交是哪一年?现在,中美两国都加入了一些国际和区域性政治、经济组织,试各举一例说明。
(5)材料三中“多元化特点的社会”反映了当今世界政治格局呈现怎样的发展趋势?
(6)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一谈,面对世界发展的新形势,中国应该如何争取有利的国际地位?
改革与创新是一个国家发展必备的品质,请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叹交换手段难逃贸易长流冰封,看工业企业尽成枯枝残叶;农场主的产品找不到市场;千万个家庭的多年积蓄毁于一旦。”
材料二:“作为一个国家,我们拒绝了任何彻底的革命计划,为了永远地纠正我们经济制度中的严重缺点,我们依靠的是旧民主秩序的新应用。” 罗斯福
材料三:1992年初,88岁高龄的邓小平视察了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他反复对大家讲这样的道理: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邓小平南方谈话激起春潮澎湃,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指明了方向,带来改革开放的第二个春天 。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罗斯福所说的现象出现在美国的什么时候?根据材料二美国采取了什么措施缓解了它面临的严重困难?
(2)根据材料二美国政府开创了一种什么样的经济模式来纠正其经济制度中的严重缺点?请从材料三中找出邓小平南方谈话后,我国将采用什么样的手段来推动经济的继续发展?美国克服经济困难采用的手段和我国为推动经济的继续发展将采用的手段分别说明了什么?
1929-1933年,一场空前严重的经济危机席卷了这个资本主义时间。面对这场大危机,各国采取的办法是
①苏联进行社会主义工业化 ②德国纳粹党建立法西斯政权
③美国实施罗斯福新政 ④日本发动侵略中国的九一八事变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