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在“一五”计划期间取得了许多建设成就,下列选项中不属于这一时期的是( )
A. 第一辆国产汽车诞生 B. 大庆油田建成
C. 第一架喷气式飞机试制成功 D. 武汉长江大桥建成
祖国统一一直是全体炎黄子孙的共同愿望。下列事件中标志祖国大陆获得统一,各族人民实现了大团结的是 ( )
A. 开国大典 B.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C. 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召开 D. 西藏和平解放
“认识来源于实践,实践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认识对实践有反作用,科学理论能正确指导实践。”请根据这一哲学理论作答:
材料一:如果现在再不实行改革,我们的现代化事业和社会主义事业就会被葬送。
——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
材料二:总结历史经验,中国长期处于停滞和落后状态的一个重要原因是闭关自守。经验证明, 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能成功的,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
材料三:
材料四 从特区可以引进技术,获得知识,学到管理,管理也是知识。特区成为开放的基地,不仅在经济方面,培养人才方面使我们得到好处,而且会扩大我国的对外影响。听说深圳治安比过去好了,跑到香港去的人开始回来,原因之一是就业多,收入增加了,物质条件也好多了,可见精神文明说到底是从物质文明来的嘛!
——邓小平
(1)请根据材料一、二给这三幅图确立一个共同的主题。这一主题是什么时候在哪次重要会议上确立的?
(2)材料一中提到“实行改革”,请根据材料三图片说出在实践中采取了哪些改革措施?(写出两个即可)
(3)请列举当时四个特区中所属福建的经济特区。根据材料四,概括我国建设经济特区的主要好处。
“民以食为天;农业稳,天下稳;农民安,天下安”。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初期农业生产统计表(金额单位:亿元)
材料二:我国小麦产量超过美国跃居世界第二位了。我国小麦增产速度是古今中外历史上所没有的,更是资本主义国家所望尘莫及的。……美帝国主义者说我们人口多是“不堪重负的压力”,我们要用更多的事实告诉他们,人口多,生产粮食更多。只要我们需要,要生产多少就可以生产多少粮食出来。
——《人民日报》社论(1958年7月23日)
材料三:农村政策放宽以后,一些适宜搞包产到户的地方搞了包产到户,效果很好,变化很快……有的同志担心,这样搞会不会影响集体经济,我看这种担心是不必要的。
(1)据材料一分析1952~1956年新中国农业发展状况。这一状况的出现与当时在农村开展的什么运动有关?
(2)对材料二所反映的我国农业生产情况是否属实?这种情况的出现与哪两次运动有关?
(3)材料三中所述的“包产到户”政策指什么?
(4)综合上述材料信息,你得到了什么重要启示?
请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土地改革的基本内容就是没收地主阶级的土地,分配给无地或少地的农民。这样,当做一个阶级来说,就在社会上废除了地主这一阶级,把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改变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这种改革,诚然是中国历史上几千年来一次最大、最彻底的改革。
——刘少奇《关于土地改革问题的报告》
材料二 “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利属于人民”
材料三: “工业化——这是我国人民百年来梦寐以求的理想,这是我国人民不再受帝国主义欺侮不再过穷困生活的基本保证,因此这是全国人民的最高利益。全国人民必须同心同德,为这个最高利益而积极奋斗。”
——《人民日报》1953年元旦社论
请回答:
(1) 结合所学知识写出土地改革中颁布的文件。材料一中刘少奇说“土地改革是中国历史上几千年来一次最大、最彻底的改革”的依据是什么?
(2)材料二出自哪个文件?在哪次会议上形成的?
(3)依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党和政府为实现这个“最高利益”而编制的建设规划是什么?请谈谈该规划完成产生的影响。
舍身堵枪口壮烈牺牲的是 _________人) ;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_______制度确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