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是改革开放33周年。某历史兴趣小组准备举办一次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成果展览。请你协助小明同学完成以下有关资料的收集、整理工作。
展览一:追根溯源
(1)改革开放这一重大战略决策是在中国共产党的哪次会议上作出的?这次会议有哪些伟大的意义?
展览二:领袖风采
(2)“党中央第二代领导集体的核心、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是谁?他在香港、澳门回归问题上提出了什么思想? 它们的回归有何历史意义?
展览三:城市改革
(3)1985年起,城市改革全面展开,重点是什么?
展览四:开放窗口
(4)“特区是个窗口,是技术的窗口,管理的窗口,知识的窗口,也是对外政策的窗口。”1980年,我国决定设置经济特区。请写出四个经济特区城市。
“农业丰则基础强,农民富则国家盛,农村稳则社会安。”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三农”问题。建国后,为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我国在不同时期对农业发展的政策进行相应调整,这其中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教训。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到1952年底,全国近三亿无地或少地的农民分到了土地。使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彻底废除了,农民成为土地的主人,在政治上、经济上翻了身,解放了生产力,农业生产获得迅速发展。
材料二:中国共产党引导农民组织起来,走互助合作道路,把小农经济改造成社会主义集体经济。农业合作化的优越性,使农民踊跃参加合作社,走社会主义道路。1955年,全国掀起农业合作化的高潮。1956年全国参加合作社农户1.18亿户,占全国农民总数96.3%。
材料三:一切财产由公社统一核算,统一分配;大办公共食堂,提倡吃饭不要钱。社员的自留地、家畜、果树等,都归公社所有。许多果树被砍、家禽被屠宰。
材料四: 到1979年,集体农业活动的组织方面正在发生一场意义更深刻的变化。……开始了叫做生产责任制的某些尝试。……责任进一步下放到家庭中。到1983年底,几乎全部农业生产都是以家庭为基础的。
——《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下卷)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的是建国后我国开展的什么运动? 为此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了哪部法律文献?
(2)材料二反映的是我国哪一重大事件?
(3)材料三反映的是1958年我国在农村开展的哪一运动?同年我国还开展了哪一运动?这两次运动造成什么严重后果?
(4)材料四所说的“农业活动的组织方面发生的变化”指的是实施什么经济体制?简要说明这一经济体制实施所产生的影响。
下列关于海峡两岸关系发展的重大事件,按其发生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汪辜会谈”的举行 ②“和平统一,一国两制”对台基本方针的形成
③江泽民“八项主张”的提出 ④台湾当局“三不”政策的调整
A. ①②③④ B. ②④①③ C. ②①③④ D. ④②①③
少数民族人口较多的西部地区出现大开发、大发展的新气象主要是由于( )
A. 中央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B. 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
C. 中共提出各民族一律平等 D. 中央实行各民族共同发展政策
在对外开放中,发展成为国际化经济中心和金融中心的开发区是( )
A. 北京 B. 天津 C. 上海浦东 D. 海南
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是在( )
A. 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 B. 改革开放后
C.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D. 第一部宪法颁布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