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历史试题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诸位代表先生们,我们有一个共同的感觉,这就是我们的...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诸位代表先生们,我们有一个共同的感觉,这就是我们的工作将写在人类的历史上,它将表明:占人类总数四分之一的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我们的民族将再也不是一个被人侮辱的民族了,我们已经站起来了。   

——毛泽东在第一届中国人民政协会议上的讲话

材料二:

图片一庆祝西藏和平解放         图片二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                 

材料三、下图是向农民宣传土地改革法

问题一:材料一中的政协会议召开颁布的具有临时宪法性质的文件是?中国人民站起来了的时间和标志?请说出中国人民站起来的国内和国际意义?

问题二:今年是材料二中图片一中西藏和平解放多少周年?材料二中图片二是哪支军队?该军队跨过鸭绿江的目的是?最终结果如何?

问题三:材料三的土地改革完成的时间是?这次改革的意义是?

问题四:以上几则材料反映的主题是?

 

问题一、文件《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1949年10月1日、开国大典 国内意义:结束了一百多年来被侵略被奴役的历史,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中国人民站起来,成为国家主人。 国际意义:新中国成立,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力量,鼓舞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被被压迫人民争取民族解放的斗争。 问题二、65周年、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美国被迫在停战协定上签字,中朝人民取得反侵略战争的胜利。 问题三、1952年底、意义: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农民翻身成为了土地主人。 问题四、中华人民共和国的 成立和巩固。 【解析】(1)第一问依据所学可知,1949年一届政协通过了《共同纲领》,作为新中国的临时宪法;第二问依据所学可知1949年10月1日,开国大典,标志着新中国的诞生,人民成为国家的主人,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第三问依据所学可知,新中国的成立,结束了一百多年来被侵略被奴役的历史,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中国人民站起来,成为国家主人;新中国成立,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力量,鼓舞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被被压迫人民争取民族解放的斗争;(2)第一问依据所学可知1951年10月西藏和平解放,今年是西藏和平解放66周年;第二问依据图片所给信息,结合所学可知,1950年在彭德怀总司令的带领下,中国人民志愿军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奔赴朝鲜战场;第三问依据所学可知,中国人民志愿军跨过鸭绿江奔赴朝鲜战场的目的是保家卫国,抗美援朝;第四问依据所学可知1953年在中朝人民的英勇作战下,美国被迫在停战协定上签字,中朝人民取得反侵略战争的胜利;(3)第一问依据所学可知,为了改变不合理的土地占用状况,中央人民政府在1950年进行了土地改革,到1952年底,土改在祖国大陆基本完成;第二问依据所学可知,土改的完成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农民翻身成为了土地主人。(4)依据所学可知,新中国成立以后,为了创造有利的建设环境开展了土改运动和抗美援朝,所以材料反映的主题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 ,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早日完成祖国统一大业,是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在海峡两岸关系进一步发展的今天,实现台湾与祖国大陆和平统一的基础和前提仍然是(     )

A.经济交流、互补互利            B.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

C.直接通邮、通航、通商          D.海协会和海基会领导人进行互访

 

查看答案

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构想的主要出发点是(  

A.维护祖国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

B.维护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果

C.港澳台问题都是历史遗留问题,只能用“一国两制”的方法解决

D.反映整个中华民族的强烈愿望

 

查看答案

如下图所示两幅图片反映的历史事件是中国解决历史遗留问题的成功范例.它践行了(  )

A.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 民族区域白治制度

C.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D. “一国两制”构想

 

查看答案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各民族自治地方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割的部分。” 请问我国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实行的基本政治制度是(   )

A. 民族平等    B. 民族团结    C. 民族共同繁荣    D. 民族区域自治

 

查看答案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大报告中指出:“中国梦”,以及配套的“一带一路”建设,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是改革开放。……从沿海到沿江沿边,从东部到中西部,对外开放的大门毅然决然地打开了。”我国对外开放的突破口是

A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B建立国有企业现代企业制度

C兴建经济特区

D开发上海浦东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