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正反反,反反正正,正反一样;是是非非,非非是是,是非不分。”这首对联反映了“文化大革命”时期的状况,下列哪些是这一时期“是非”不分的表现( )
A. 1971年9月13日粉碎林彪反革命集团
B. 1967年2月,中央“文革”小组指责一些老干部的行为是“二月逆流”
C. 1976年清明节,人民群众在北京天安门广场开展“四五运动”
D. 1976年,华国锋、叶剑英领导粉碎了江青反革命集团
观察下图,该报刊宣传某人民公社花生亩产13241斤、一棵白菜250公斤,甚至提出“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的口号。这份报纸应出现于( )
A. 土地改革时期 B. 抗美援朝时期
C. 三大改造时期 D. “大跃进”时期
解放(1949年)前,上海水泥厂生产能力达不到设计能力的90%,实行公私合营后的1956年,生产能力超过了设计能力的40%,与此变化直接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
A. 土地改革完成
B. 抗美援朝斗争胜利
C. 三大改造完成
D. “一五”计划的实施
张艺谋的电影《活着》中有一个场景:小孩找出他的父亲的铁皮包的箱子要交给街道干部用来炼钢。这个场景应该发生在( )
A. “文化大革命”期间
B. “大跃进”时期
C. 土地改革时
D. 实行家庭承包责任制
“谷撒地,薯叶枯,青壮炼铁去,收禾童与姑,来年日子怎么过”。诗中抱怨的是( )
A. 抗美援朝 B. “大跃进”运动 C. 人民公社运动 D. “文化大革命”
我国对资本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中的重要创举是( )
A. 人民公社 B. 农业合作化 C. 合理调整工商业 D. 赎买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