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宋时我国经济重心已从黄河流域转移到长江流域,下列描述能反映这一现象的是 ( )
①国家根本,仰给东南 ②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
③苏湖熟,天下足 ④西汉时(江南)地广人稀,人们……没有积蓄,大多很贫困。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②④
考古专家在西汉海昏侯墓出土的漆器屏风上发现了《论语》,某报刊评论:“可见墓主人刘贺对儒家典籍尤其是与孔子相关的著作特别重视,除了大风气外,个人的喜好恐怕也是重要一面。”“大风气”指的是( )
A. “焚书坑儒” B.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C. 尊孔复古 D. “打倒孔家店”
战国时期,秦国的军队特别富有战斗力,有“虎狼之师”之称。其主要原因是 ( )
A. 将领冲锋在前的表率作用 B. 作战武器锋利先进
C. 战场立功国家赐给田宅和爵位 D. 战略战术运用得当
战国时期,在思想领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下列各项中体现孟子思想主张的是( )
A. 顺其自然,无为而治 B. “兼爱”、“非攻”
C.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D. 施仁政于民
《史记·周本纪第四》记载,(武王)封尚父(姜子牙)于营丘,日齐。这反映了当时实行的制度是( )
A. 分封制 B. 郡县制 C. 科举制 D. 行省制
【科技与与生活】
材料一: 史学家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写道:从1640年到1840年,在这200年里,西方已经进入了这样一个时期:“自然力的征服,机器的采用,化学在工业和农业中的应用,轮船的行驶,铁路的通行……”与此相比,同一时间里的中国却景物依旧﹣﹣成千上万胼手胝足、辗转沟壑的小农背负着一代一代讴歌唐虞盛世。
材料二:薛健在《浅谈科学技术的负面效应》中指出:科学技术本身是中性的,它可以造福于人类,也可以加祸于人类,科技是善用还是恶用或误用都取决于人自身------
(1)材料一中西方“自然力的征服”始于哪一标志性发明?与西方相比,同一时期的中国为什么会“景物依旧”?
(2)阅读材料二,举两例造福人类的同时也“加祸”于人类的科技发明。
(3)结合材料二,决定科学技术造福人类还是“加祸”人类的关键因素是什么?我们应该如何趋科技之利避科技之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