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历史试题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中国近代史既是一部屈辱史,也是一部抗争史。无数志...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中国近代史既是一部屈辱史,也是一部抗争史。无数志士仁人为挽救民族危亡,进行了上下求索,其中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虽然没有完成民主革命的任务,却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准备了条件。伴随着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在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过程中,继承、扬弃和超越了辛亥革命,经过28年的艰苦卓绝的斗争,终于完成了反帝反封建任务,建立了新中国。

材料二: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有两次转折。一次是革命时期生死攸关的转折,一次是建设时期伟大的转折,相对应的历史人物是毛泽东和邓小平。

材料三:毛泽东根据中国国情,找到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革命道路;邓小平根据中国国情,找到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材料四:今天,社会主义中国在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中高举旗帜,告别贫穷和落后,走向繁荣和进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1)根据材料一归纳辛亥革命和中国共产党的关系。

(2)根据材料二写出两次转折的名称,并说出两次转折的相同点。

(3)根据材料三写出这两条道路的名称。

(4)材料四中“高举旗帜”的“旗帜”是指什么?这是在党的哪一次会议上首先提出来的?你能感受到两位伟人的哪些相似的精神品质或人格魅力?

 

(1)辛亥革命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准备了条件。中国共产党继承、扬弃和超越了辛亥革命,完成了反帝反封建任务,建立了新中国。 (2)第一次转折:遵义会议。第二次转折: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相同点:在党面临严重的困难局面时召开;确立了正确的领导核心;实现了历史性的转折。(任达一点即可) (3)革命道路: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建设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4)邓小平理论。中共十五大。 (5)信念坚定,实事求是,开拓创新。(答出一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 【解析】(1)依据材料所给信息“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虽然没有完成民主革命的任务,却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准备了条件。伴随着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在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过程中,继承、扬弃和超越了辛亥革命,经过28年的艰苦卓绝的斗争,终于完成了反帝反封建任务,建立了新中国。”可知,辛亥革命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准备了条件。中国共产党继承、扬弃和超越了辛亥革命,完成了反帝反封建任务,建立了新中国。 (2)第一问依据材料所给信息“一次是革命时期生死攸关的转折,一次是建设时期伟大的转折,相对应的历史人物是毛泽东和邓小平”,结合所学可知,1935年1月,中共召开遵义会议,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这次会议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 转折点。据此可知第一次转折:遵义会议。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指导思想,做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和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战略决策,形成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第二代领导集体,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转折。据此可知第二次转折: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第二问依据所学可知,①两次转折形成了党中央的正确领导集体:遵义会议确立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十一届三中全会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集体。②两次转折都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转折点:遵义会议是中共和中国革命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的伟大转折。③两次转折都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遵义会议为长征的胜利,为开创中国革命的新局面奠定了基础;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使中国进入了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 (3)依据所学可知,1927年9月,秋收起义失败后,毛泽东在井冈山建立中国革命史上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是中共探索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这一正确革命道路的开始。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我国从此走上改革开放、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4)依据材料所给信息“社会主义中国在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中高举旗帜”,结合所学可知,1997年9月,中国共产党召开的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了江泽民作了《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21世纪》的报告。首次使用了“邓小平理论”这个科学称谓。邓小平理论成为指导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光辉旗帜。 (5)依据所学可知,①两位伟人都注重从中国的国情和实际出发,既不盲从别人,又不保守僵化。不论是毛泽东还是邓小平始终都坚持从中国的国情出发,立足中国的实际。着眼于中国的未来发展而不是固守中国过去的陈规旧制。②从意志品质上讲,他们对于认准的事,都敢于坚持、敢于冒险,不怕失败和挫折,又能力挽狂澜、力排众议。毛泽东指导中国革命和邓小平指导中国改革开放都是这样,虽然过程中有曲折也难免失误,但大方向绝不改变,既定方针毫不动摇。毛泽东在原则问题上是争锋相对、寸步不让;邓小平更是执着,甚至警告人们,不改革死路一条等等。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和谐是人类自古至今追求的理想和目标之一,当前我国正在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请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儒家所追求的是一个以“仁”为核心,以“和谐”为目标的境界,因此千百年来贯穿儒家文化的一个始终不变的特征就是“和”。“和”的首义是人与人的和谐,“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人和”处在突出位置。

请回答:

(1)材料所强调的”和”是指哪种”和谐”?

(2)中华民族是一个爱好和平的民族,历史上,中国用和平方式解决了一系列重大问题,请举一例

(3)民主与法制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保障,十八世纪时美国、法国的早期资产阶级革命过程中颁布的法律文件体现的共同思想是什么?

(4)战争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最大障碍,二十世纪人类遭遇了两场世界性的战争。两次世界大战后,分别形成了怎样的世界政治格局?

(5)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你认为哪些政治和经济因素有利于推动当今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查看答案

感叹于雾霾天气,就连下的雨都是泥雨,我们怀念2006年的扬州曾被联合国授予(    )

A. 建设成就奖    B. 文明城市奖    C. 最佳人居奖    D. 精神文明奖

 

查看答案

最早的扬州城是吴王夫差所筑,至今已有2500年左右的历史,该城是(     )

A. 润州    B. 秦淮    C. 邗城    D. 广陵

 

查看答案

以一首《春江花月夜》“孤篇压倒全唐”的诗人是(     )

A. 李白    B. 王维    C. 张若虚    D. 白居易

 

查看答案

《我是扬州人》《说扬州》《扬州的夏日》是描述扬州风情的著名散文,其作者是(     )

A. 朱自清    B. 鲁迅    C. 郁达夫    D. 冰心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