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历史试题 >

美国和俄罗斯是当代世界有影响力的大国,其发展历程备受关注。阅读下列材料,探究问题...

美国和俄罗斯是当代世界有影响力的大国,其发展历程备受关注。阅读下列材料,探究问题:       

材料一:美国,这个只有200多年历史的年轻国家,这是一个从殖民地中诞生的国家,史册中记载着辉煌的反抗子民统治的战争,也留下了印第安人的血泪与奴隶制度的罪恶,独立战争和南北战争是美国历史发展的两个重要里程碑。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出美国独立战争和南北战争期间所颁布的主要法律文件。

材料二:19世纪初,俄国资本主义逐步发展起来,工厂和矿场中机器生产逐步代替手工劳动。但是俄国资本主义工业远远落后于西欧,到19世纪50年代中期,俄国的生铁产量增长了两倍,而英国增长了近三十倍,俄国的生铁产量仅为英国的十五分之一。

(2)材料二表明俄国当时的发展状况如何?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为解决这种状况,俄国采取的应对措施是什么?

材料三: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世界进入多元化发展时期,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开始,资本主义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二十年代的苏俄(苏联)、美国都遭遇了严重的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新经济政策、罗斯福新政,使这两个国家走出了困境。

(3)苏俄新经济政策“新”在哪里?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一说苏俄新经济政策和美国罗斯福新政的共同作用是什么?

材料四:2015年9月3日,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大会在北京隆重举行,习近平大会上发表了重要讲话,他指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是正义和邪恶、光明和黑暗、进步和反动的大决战,历史所启示的伟大真理:正义必胜!和平必胜!人民必胜!

(4)材料四表明二战是一场世界范围的反法西斯的正义战争,那么宣布中、美、苏等国在反法西斯战争中相互合作的重大历史事件是什么?二战后,美苏战时同盟关系破裂,美苏对峙局面最终形成的标志是什么?由此,谈谈你对国与国关系的认识。

 

(1)《独立宣言》;《解放黑人奴隶宣言》。 (2)俄国资本主义工业远远落后于西欧;1861年农奴制改革。 (3)①允许多种经济形式并存或把社会主义同市场、商品货币关系和资本主义直接联系起来;②共同作用:通过制度创新帮助本国逐渐的恢复经济,度过难关(或者:使这两个国家走出了困境;摆脱了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 (4)①事件:1942年,签署《联合国家宣言》,建立了世界反法西斯同盟;②美苏对峙形成标志:北约组织和华约组织的建立(只写华约的建立也可)。③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为了人类共同的生存、发展面临的挑战也能够联合起来;没有永恒的朋友,只有永恒的利益;加强合作(意思相近即可)。 【解析】(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美国独立战争中,1776年7月4日,大陆会议发表《独立宣言》,宣言同时宣告北美十三个殖民地脱离英国独立。美利坚合众国——美国诞生了。南北战争中,1862年,林肯颁布《解放黑人奴隶宣言》,调动了美国人民和黑人奴隶的革命热情,使北方获得雄厚的兵源,军队愈战愈强。由此可知,美国独立战争期间颁布的主要法律文件是《独立宣言》;美国南北战争期间颁布的主要法律文件是《解放黑人奴隶宣言》。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16世纪中期俄国成为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盛行农奴制,由于农奴制的阻碍,到十九世纪中期,俄国的资本主义工业发展缓慢,落后于其他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农奴境况十分悲惨,暴动频繁。俄国的农奴制出现危机。面对严重危机,1861年,沙皇亚历山大二世不得不签署废除农奴制的法令。由此可知,俄国当时的发展状况是:资本主义工业远远落后于西欧;为此,沙皇亚历山大二世进行了1861年农奴制改革。 (3)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在列宁的领导下,1921年,苏俄开始实施新经济政策,允许多种经济并存,大力发展商品经济,促进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新经济政策新在运用商品经济,多种经济来发展经济。由此可知,苏俄新经济政策“新”在允许多种经济形式并存。 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苏俄新经济政策促进了苏俄国民经济迅速恢复和发展,到1927年,国家经济恢复到战前1913年的水平。罗斯福新政使美国经济缓慢恢复过来,人民的生活得到改善,资本主义制度得到调整、巩固与发展;资本主义国家对经济的宏观控制能力与管理得到加强;美国联邦政府的权力明显增强。由此可知,它们的共同作用是:通过制度创新帮助本国逐渐的恢复经济,度过难关。 (4)第一小问:根据材料四和所学知识,1942年1月1日,美、英、苏、中等26个国家的代表在美国首都华盛顿举行会议,会议期间,各国签署了《联合国家宣言》标志着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由此可知,宣布中、美、苏等国在反法西斯战争中相互合作的重大历史事件是:1942年,签署《联合国家宣言》,建立了世界反法西斯同盟; 第二小问:根据材料四和所学知识,1949年,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签定《北大西洋公约》,建立了北大西洋公约组织。1955年,以苏联为首的军事政治同盟---华沙条约组织建立。北约组织和华约组织的建立,标志着世界两极格局的形成。美苏对峙形成标志:由此可知,二战后,美苏战时同盟关系破裂,美苏对峙局面最终形成的标志是北约组织和华约组织的建立(只写华约的建立也可)。 第三小问:根据上述材料及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国与国关系是变化无常的。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为了人类共同的生存、发展面临的挑战也能够联合起来;没有永恒的朋友,也没有永恒的敌人,只有永恒的利益。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俗话说: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近代以来,无数先进的中国人为挽救民族危亡、实现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探索,最终找到了一条适合中国发展的道路。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图一的企业诞生于什么运动之中?图二反映了以谭嗣同为代表的维新志士寻求在中国走一条什么样的道路?图三中建立的政权名称是什么?

材料二:1927年9月,毛泽东在湖南领导工农革命军举行秋收起义。起义军在进攻长沙时,遭到数倍敌人的进攻,损失严重。毛泽东当机立断,率部队向井冈山进军,开始创建中国革命史上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                 

——北师大版《历史》八年级上册

(2)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开辟,表明中国共产党探索出怎样的革命道路?

材料三:1953年,中国共产党提出了我国过渡时期的总路线,为了贯彻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党和政府制定了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领导全国人民有计划地进行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到1957年底,第一个五年计划超额完成。同1952年相比,工业总产值增长128%,农业总产值增长25%,钢产量增长近3倍。         

——北师大版《历史》八年级上册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第一个五年计划有何特点?

材料四:1956-1966年,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虽然走了不少的弯路,经历了许多的挫折,但仍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岳麓书社

(4)依据材料四的论点,运用史实说明这一时期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走了哪些弯路(失误)?

材料五:1978年12月18日至22日,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会议指出“实现四个现代化,要求大幅度提高社会生产力,也就必然要求多方面地改变同生产力发展不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改变一切的不适应的管理方式、活动方式和思维方式,因而是一场广泛深刻的革命”。                  

——摘自川教版八年级历史教师教学用书

(5)材料五中的会议之后,我党的工作重心发生了怎样的转移?

 

查看答案

对外交往,是国家政治生活的重要内容,对外政策的制定与国家的兴衰密切相关。请你回顾中外交往的历史,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1)观察图一,说说为这条商路开辟奠定基础的开拓者是谁?依据所学知识回答,这条商路在中外交流中的主要作用?

(2)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2014年5月访问非洲时曾指出“筑实中非牢不可破的友谊”。请你观察图二,列举一例说明古代中国和非洲就有友好往来。

材料二:唐代中国,经济繁荣,社会稳定,国力强盛。唐文化融合域外文化,深为当时世界各国人民所向往。……唐朝把域外文化带入唐土,又把大唐文化传播四方,促进了中外文化大交流。                              

——摘编自《中外文化交流史》(王介南)

(3)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朝时期“把域外文化带入唐土”的是什么历史事件?把大唐文化传播到日本的著名代表人物是谁?

材料三:清初,为了对付东南沿海的反清力量,政府曾严厉海禁,“片板不准下海”。后来,清政府又进一步规定:只允许外商在广州一处进行贸易,外商的活动,必须由政府指定的商人“管束稽查”。                    

——摘编自岳麓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4)综合材料一、二、三,指出古代中国对外政策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材料四:新中国成立初期,开展了积极的外交活动,扩大了我国与国际社会的联系,为新中国的和平建设争取了较为有利的外部环境。

(5)新中国提出的成为指导国家之间相互关系的基本原则是什么?根据材料四,分析积极的外交活动对国内和平建设的作用。

(6)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中国怎样才能在国际上发挥更大的影响力?

 

查看答案

重农固本,是安民之基。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大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读图一、图二,结合所学知识说说,战国时生产力发展的主要标志是什么?图三的水利工程使得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请问这个水利工程是什么?

材料二:在贞观年间“天下大稔(丰收),流散者咸归乡里,斗米不过三四钱,终岁断死刑才二十九人。东至于海,南及五岭,皆外户不闭,行旅不资(携带)粮,取给于道路焉。”

                                                              ——《资治通鉴》

(2)结合所学知识,材料二记载的是这位皇帝经济上采取了什么措施才出现材料所述的“天下大稔”?

材料三:两宋期间,我国南方和北方的农业都有发展,但南方的发展速度更快,在气候温和、资源丰富的南方,形成了闻名天下的“粮仓”,培育出新的工业行业,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这些事实表明,中国古代经济已经发生了深远的变化。

(3)说出材料三中“世界上最早的纸币”的名称。结合所学知识,说说你是如何理解材料三中“中国古代经济已经发生了深远的变化”的?

材料四:(时间:1978年12月  地点:严立华家)“我们分田到户,每户户主签字盖章,如以后能干,每户保证完成每户的全年上缴和公粮,不在(再)向国家伸手要钱要粮,我们干部作(坐)牢割头也干(甘)心,大家社员也保证把我们的小孩养活到18岁。”    

                            ——1978年安徽凤阳县出现的第一份分田到户协议书

(4)协议书中划线部分的内容,后来成为国家的什么政策?

材料五:19世纪中期,德川幕府统治下的日本仍是一个闭关锁国的封建国家,1853年,美国强行打开日本的大门后,西方列强纷纷侵入日本,日本主权开始丧失,经济遭到破坏。面对内忧外患的严峻形势……1868年,日本政府开始进行改革。 

——岳麓版九年级历史上册

(5)1868年日本开始进行的这次改革对土地是如何规定的?

(6)根据以上材料和问题,你从中得到什么启示?

 

查看答案

亚投行是中国倡议筹建的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目前已有57个成员国,涵盖五大洲。亚投行已成为中国外交的又一成功。这反映了(  )

①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 ②世界经济发展趋向全球化 ③中国在推动世界经济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④中国主动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的积极姿态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②③④

 

查看答案

2016年6月23日,英国举行脱欧公投,脱欧阵营最终胜利,该事件随后引发法国、意大利脱欧公投的危险。欧盟成立时的目标是(  )

A. 欧洲经济政治一体化    B. 经济全球化

C. 政治多极化    D. 贸易保护主义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