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历史试题 >

据《史记·太史公自序》记载,司马迁为了完成父亲的遗业,大量阅读朝廷史官记载,还到...

据《史记·太史公自序》记载,司马迁为了完成父亲的遗业,大量阅读朝廷史官记载,还到各处实地探访考察,搜集遗闻,最终写成了不朽名著《史记》。由此可见司马迁( )

A. 侧重史书记载    B. 注重史料考证

C. 注重史学文学价值    D. 秉承朝廷旨意著史

 

B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司马迁一方面阅读朝廷金匮石室之书,获得史料,一方面还到各处实地探访,搜集遗闻,以补充史料之不足,使史料和考察结果相互印证,具有史料考证意识,B项正确;AC材料中并为反映出来,排除;司马迁是私人著史,不是秉承朝廷旨意,D项排除。所以答案选B 考点:人教版新课标七年级历史上册•统一国家的建立•昌盛的秦汉文化(一)。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忧国忧民的名言“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出自( )

A. 屈原的《离骚》    B. 李白的《蜀道难》

C. 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    D. 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

 

查看答案

春秋时期,孔子兴办私学,学生来自士农工商各个阶层,这说明(  )

A. 动摇了周王朝的统治基础    B. 瓦解了西周的分封制

C. 打破了贵族垄断教育的特权    D. 适应了诸侯争霸战争的需要

 

查看答案

东北亚地区一直以来就是大国力量交汇、冲突之地。某校拟开展“聚焦半岛危机——心系天下”的主题教育活动,请你参与探究!

【古代友好交流】

材料一:

(1)东北亚各国古代友好交流历史悠久,4世纪和7世纪中国的            分别传入传到朝鲜和日本。唐朝时A国与E国交往更加密切,          对中日经济文化的交流作出了杰出贡献,A国照E国的政治制度,实行了“               ”,实现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过渡。

【近代欧美的冲击】

材料二:19世纪下半期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为进一步开拓市场,扩大贸易,向世界急剧扩张,东北亚近代史开始。

(2)19世纪下半期中国、俄国、日本分别对来自西方工业文明对产生了怎样的反应?

(3)请简述19世纪后期至20世纪初工业文明对东亚的中国和日本分别在经济和社会生活方面产生的积极影响。

【当代和平与发展】

材料三:朝鲜半岛核问题是东北亚安全局势中最具复杂性和最具不确定性的因素,也是当前亚太乃至国际社会高度聚焦的安全热点。无论过去还是将来,为了维护地区和平和稳定,中国一直致力于推动实现半岛无核化,支持通过对话妥善解决朝核问题。

——人民网

(4)面对当前复杂的东北亚朝鲜半岛局势,你认为中国政府该如何应对?

 

查看答案

人类文明在传承与交流中发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人文主义者从古希腊、古罗马文化中发现了以人为本、勇于追求、乐观向上的精神;又从《圣经》里找到了早期基督教的理想:人们不分种族、无论贵贱,在上帝面前一律平等……

——张跃发主编《近代文明史》

(1)据材料一归纳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思想的主要内涵。(不得摘录原文)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文艺复兴与古代希腊、罗马文化的关系。

材料二:伏尔泰对孔子的思想极为推崇,“孔子”成为他敢于反抗专制的“守护神”。他把孔子的思想概括为“德治主义”,坚定地主张法国应该实行“德治主义”。

——《孔子思想对世界文明的影响》

(2)材料二中“德治主义”体现了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什么?伏尔泰为什么推崇孔子思想?

材料三:

(3)根据材料三的图示发明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人类文明交流的发展趋向。

 

查看答案

教育部要求在中小学地方课程教材中全面落实“十四年抗战”概念,它有助于中小学生更全面理解抗日战争的整个历史。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主要战场及时间表。

战场名称

开始时期

结東时间

欧洲战场

1939年9月1日

1945年5月8日

苏德战场

1941年6月22日

1945年5月8日

太平洋战场

1941年12月7日

1945年9月2日

中国战场

1931年9月18日

1945年9月2日

 

(1)中国的抗日战争开始于什么事件的爆发?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主要特点。

材料二:1945年9月2曰,日本在停泊于东京湾的美国密苏里号战舰上签署了投降书。在经过十四年抗战以后,中国终于胜利了。中国的国际地位也从未像现在这样地受人尊敬——它已完成了最漫长的反侵略和反极权主义的抗战。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2)说说你对材料二中“中国的国际地位也从未像现在这样地受人尊敬”的理解。

(3)胜利来之不易,和平任重道远。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的认识。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