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历史试题 >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在长期实践中,...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在长期实践中,铸就了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抗战精神、改革创新精神等。这些伟大的精神既是历史的,也是时代的。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井冈山精神是中国革命精神之源,为中国革命播撒了燎原火种。

                  

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

井冈山道路

开创了一条②                   道路

 

 

(1)请按照提示完成表格中所缺部分的内容。

材料二

(2)据材料二,列举遵义会议后红军在长征中的壮举。

材料三  抗战精神的内涵是什么——从面对外来侵略,国难当头之际,全体中华儿女一致抗日中体会到;从掩埋了牺牲战友,擦干脸上的泪水勇往直前的战斗中体会到;从面对日寇的疯狂杀戮、血战到底的气势中体会到。

(3)据材料三,总结抗日战争取得胜利的根本原因。

材料四  改革开放以来,在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历史进程中,在我们党的正确领导下,我国人民锐意进取、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不断迸发,我们创造了改革开放30年来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形成了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4)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是在哪一次重要会议上提出的?此后,我党领导我国人民探索出了一条怎样的建设道路?

(5)根据以上材料,概括中华民族伟大民族精神的内涵有哪些?

 

(1)①井冈山革命根据地。②农村包围城市,武 装夺取政权。 (2)壮举:渡过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爬雪山等。 (3)中国民族全民族抗战 (4)十一届三中全会。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5)不惧艰难的乐观主义精神;勇于战斗的革命英雄主义;开拓进取勇于创新的精神等 。 【解析】(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中国革命在大革命失败后,中国革命要生存,要发展,必须到农村建立革命根据地,这样革命的火种才能延续下去。于是,毛泽东率领工农革命军向湘赣边的井冈山进军,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从此,开创了一条中国革命的道路——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由此可知,①处填写井冈山革命根据地。②处填写农村包围城市,武 装夺取政权。 (2)根据材料二“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可知,遵义会议后红军在长征中的壮举:渡过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爬雪山等。 (3)根据材料三“全体中华儿女一致抗日”可知,抗日战争取得胜利的根本原因是:中国民族全民族抗战。 (4)根据材料四和所学知识,1978年,中国共产党在北京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邓小平提出要实行改革开放,还提出“在中国实现四个现代化,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1982年,中共十二大上邓小平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由此可知,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是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上提出的。此后,我党领导我国人民探索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5)根据上述材料及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华民族伟大民族精神的内涵有:不惧艰难的乐观主义精神;勇于战斗的革命英雄主义;开拓进取勇于创新的精神等 。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社会的进步离不开改革,国家的发展需要改革。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商鞅强秦】

材料一  夫商君为孝公平权衡、正度量、调轻重,决裂阡陌,教民耕战。是以兵动而地广,兵休而国富,故秦无敌于天下。

                                                      ——《战国策·秦策》

(1)据材料一,归纳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和作用。

【魏晋融合】

材料二  他义无反顾地将都城由平城迁往洛阳。接着又推出改官制、禁胡服(穿汉服)、学汉语、通婚姻(胡汉联姻)、改姓氏(用汉姓)等一系列全面改革举措。……

                                    ——华师大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2)据材料二,概括“他”的改革措施有何特点?

【近代探索】

材料三  1898年6月16日光绪皇帝与康有为对话节选

(3)材料三反映了康有为的什么“变法”主张?该主张是如何进一步推动中国近代化进程的?

【今日成就】

材料四  中国农村改革的结果完全是个奇迹.粮食生产的年增长率从1957-1978年间的2.1%提高到了1979-1984年间的4.9%。农民人均收入从1978年的人民币134元提高到1983年的310元和1987年的4633元。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4)材料四中我国的“农村改革”指什么?据材料四概括其历史作用。

(5)围绕上述材料和问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影响改革的基本因素有哪些?

 

查看答案

2016年5月,全国科学创新大会在北京召开,大会强调:“科技兴则民族兴,科技强则民族强。”下列关于三次科技革命的描述,正确的是(  )

A. 改良蒸汽机的广泛使用——推动石油的大量开采

B. 火车的发明——使世界交通进入“汽轮时代”

C. 内燃机的发明——标志人类跨入“电气时代”

D. 计算机网络技术——标志人类进入“信息社会”

 

查看答案

“世界秩序之所以不同于旧秩序,就是因为它不是由超级大国主宰,而是有很多的权力中心,每一个都独立活动……美国是唯一的军事超级大国,但靠军事力量能解决的问题越来越少。”对材料所述观点的理解,正确的是(    )

A. 冷战后美国一国主宰世界统治秩序    B. 亚非拉国家已成为多极化的一极

C. 冷战后世界格局朝多极化趋势发展    D. 世界多极化的格局已经完全形成

 

查看答案

有数据显示:1973年,法国、联邦德国和比利时的出口额分别占国民生产总值的20%、28%和近50%,美国和日本分别为7%和13%,导致这一差异的主要原因是( )

A. 美国和日本遭到经济危机的重创    B. 欧洲一直得到美国和日本的援助

C. 欧元的启用推动了经济一体化    D. 欧共体成员国之间逐步取消关税

 

查看答案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法西斯势力的彻底失败而告终。下列史实与结论的搭配,成为法西斯彻底失败主要原因的是(  )

A. 斯大林格勒战役——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

B. 诺曼底登陆——欧洲第二战场的开辟

C. 雅尔塔会议——协调了盟国战胜德日法西斯的步伐

D. 《联合国家宣言》发表——正义力量的联合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