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历史试题 >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在学习历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具有历史学科特征的思维品质和关键...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在学习历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具有历史学科特征的思维品质和关键能力。基于核心素养的培养,请你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探究下列问题。

【时空观念】

材料一

(1)历史地图是展现前人活动与地理空间结合的重要史料。观察以上历史地图,下列理解正确的是(   )

A.冷战阴云笼罩,造成分裂与对抗     B.德国被分区占领,局部热战出现

C.美苏争霸欧洲,北约与华约对峙     D.德国实现统一,西欧走向联合

【史料佐证】

材料二   下列两幅图片,描述的都与马歇尔计划有关。

(2)比较两幅图片(含注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请你解说图片并指出创作者设计意图分别是什么?

【历史解释】

材料三   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发展到今天,人类社会越来越朝着安危与共、荣损相依的命运共同体迈进。“一带一路”顺应这一潮流,摒弃制度模式偏见,超越意识形态藩篱,抓的是发展这个最大公约数,想的是自己要过好、也要让别人过好,信的是众人拾柴火焰高、互帮互助走得远。

——《人民日报》2015年2月13日

(3)“一带一路”构想提出后,有学者称它为中国版的“马歇尔计划”,也有学者认为两者有本质区别。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两者的不同。

 

(1)A (2)解说及意图:图1以黄鼠狼给鸡拜年——没安好心为主题,意图告诉大家马歇尔计划的目的是美国通过援助复兴西欧并加强对西欧的控制。图2把英法德等国的国旗排成风车状,并强调共同前进。其意图是肯定马歇尔计划促进了欧洲的经济发展。 (3)背景不同:“马歇尔计划”出现在冷战时代,带着浓厚的意识形态色彩,具有时代局限性。而“一带一路”诞生于全球化时代,摒弃了制度模式偏见,超越了意识形态。理念不同:“马歇尔计划”以美国为主导,对欧洲的援助建立在不对等的关系上。而“一带一路”坚持平等协商,充分尊重各国的自主选择。目的不同:“马歇尔计划”的最终目的在于大国争霸,在根本上服务于美国的“遏制战略”;而“一带一路”意在通过互联互通,实现合作共赢的目标。(答对其中两点即可) 【解析】(1)由地图中“被占领的德国1945—1949年”可知在1949年,在美国和苏联的支持下,德国分裂,A符合题意。德国分裂属于冷战,B的表述不合史实;华约诞生于1955年,与题干中的时间“1945—1949年”不符,C在时间上不合;德国于1990年实现统一,与题干中的时间“1945—1949年”不符,排除D。故选A。 (2)根据材料二中的图1结合所学知识,战后初期,为了帮助西欧各国克服经济困难,美国于1947年提出了马歇尔计划,即“欧洲复兴计划”,其目的,一方面是帮助西欧各国迅速恢复经济,防止革命的爆发,另一方面是通过美国的援助打开西欧的门户,控制西欧。据此,图1的解说及意图:图1以黄鼠狼给鸡拜年——没安好心为主题,意图告诉大家马歇尔计划的目的是美国通过援助复兴西欧并加强对西欧的控制。根据材料二中的图2 结合所学知识,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西欧各国百废待兴,当时美国为了对付苏联,实行了马歇尔计划,援助西欧,使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各国的工业生产,已经大体达到甚至超过了战前水平,五十年代至七十年代,西欧经济持续繁荣。据此,图2的解说及意图:图2把英法德等国的国旗排成风车状,并强调共同前进。其意图是肯定马歇尔计划促进了欧洲的经济发展。 (3)根据材料三、材料二图1、图2及(2)的具体分析可知,“一带一路”和“马歇尔计划”的不同点是,背景不同:“马歇尔计划”出现在冷战时代,带着浓厚的意识形态色彩,具有时代局限性。而“一带一路”诞生于全球化时代,摒弃了制度模式偏见,超越了意识形态。理念不同:“马歇尔计划”以美国为主导,对欧洲的援助建立在不对等的关系上。而“一带一路”坚持平等协商,充分尊重各国的自主选择。目的不同:“马歇尔计划”的最终目的在于大国争霸,在根本上服务于美国的“遏制战略”;而“一带一路”意在通过互联互通,实现合作共赢的目标。(答对其中两点即可)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2017年1月3日,教育部发出《关于在中小学地方课程教材中全面落实“十四年”概念的函》,要求在中小学课程教材中凡有“八年抗战”的字样,全部改为“十四年抗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九一八”事变后,东北的部分爱国官兵和各阶层群众,不顾蒋介石的不抵抗命令,相继组成各种名目的抗日义勇军,抗击侵略者。其间,中国共产党迅速派出罗登贤、杨靖宇、赵尚志、周保中、李兆麟、魏拯民、冯仲云等重要干部到东北,组建东北抗日联军,与自发组织起来的东北义勇军一道,在白山黑水间开展抗日游击战争,从而拉开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及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

——摘自百度网

(1)材料认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开始于哪一事件?依据材料陈述这一观点的理由。

材料二:

(2)材料二国共双方发表通电与哪一事件的爆发有关?双方达成了怎样的共识?

材料三: 1942年元旦,中、美、英、苏等26 个国家在华盛顿共同签署了《联合国家宣言》,签字各国保证竭尽全力,相互合作,彻底打败德、意、日三国轴心及其附庸,绝不单独与敌人停战或媾和。《宣言》把26个在社会制度、意识形态、种族、语言、宗教信仰和肤色等方面都存在巨大差异的国家级和到了反法西斯的大旗下。

——摘编自《中国历史教师教学用书》

(3)材料三反映出中国抗日合作方式出现了怎样的新发展?

材料四:中国抗击的日本兵力最多。按日军师团编制计算,从“七·七事变”到1945年,日本历年投入到中国战场上的陆军,平均每年占76.4%。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军陆军主力仍分布在中国战场上。

——摘编自刘大年《抗日战争时代》

(4)依据材料归纳作者对中国人民的抗战所持的观点。

材料五:教育部要求在中小学教科书中,明确“十四年抗战”概念,就是要强调反映局部抗战期间东北、华北、上海等地中国人民的抗日斗争,把1931年开始的局部抗战与1937年开始的全国性抗战连接起来,以完整地论述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史。

——朱汉国《试论明确“十四年抗战”概念的意义》

(5)材料认为明确“十四年抗战”概念有何重大历史意义?

(6)你校要举行一场宣传“十四年抗战”的主题宣传活动,请你出谋划策,为学校设计一项活动。

 

查看答案

2001年对于中国来说是极其重要的一年。中国在__________成功举办了亚太经合组织成员领导人会议;中国正式成为_________的一员,中国经济在世界经济全球化过程中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查看答案

在1922年的华盛顿会议上签署了关于中国问题的国际文件《____________》,使中国又回复到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的局面;1942年,美英苏中26个国家在华盛顿签署了《___________》,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由此建立。

 

查看答案

傅斯年先生在《夷夏东西说》一文中指出:“自东汉末以来的中国史,常常分南北……在三代时及三代以前……地理的形势只有东西之分,并无南北之限。……历史凭借地理而生,这两千年的对峙,是东西而不是南北。”在战国七雄中,位处最东的是________国,最西的是________国。

 

查看答案

出席万隆会议、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中美关系正常化是20世纪70年代中国外交最突出的成就。( )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