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学者称:20世纪最大的反危机经典案例“罗斯福新政”表明,任何危机中都可能孕育着新的“机遇”。罗斯福新政的“机遇”是( )
A.遏制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崩溃 B.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模式
C.颠覆了资本主义制度 D.铲除了经济危机爆发的根源
美国《时代周刊》在1984年4月30日的杂志封面标题为“CHINA,S NEW FACE-What Reagan Will See? ”(意为中国的新面貌,里根将会看到什么?)。里根当时来中国,可能会看到的标语是( )
A. 与火箭争速度,和日月比高低 B. 联产承包好
C. 开发浦东、开放浦东 D. 公共食堂是我们的大家庭
1929年--1932年,经济大危机期间,“计划”一词在西方成为时髦的名词,这里的“计划”是说下列哪一国家经济发展的特征( )
A. 苏联 B. 英国 C. 德国 D. 美国
20世纪60年代中期的民意测验显示,大多数美国人对中国人的印象是“勤劳”、“无知”、“好战”、“狡诈”、“危险”;到了70年代初期,这种印象变为“勤劳”、“智慧”、“灵巧”、“善于进取”、“讲求实际”。美国人对中国人印象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 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 B. 中美关系缓和并走向正常化
C. 中美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D. 中国倡导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940年5月13日丘吉尔在下院发表演说时讲道:“我没有别的,只有热血辛苦、眼泪和汗水贡献给大家。你们问我们的政策是什么,我说我们的政策就是…。”“我们的政策”是指( )
A、绥靖政策 B、对德作战 C、冷战政策 D、中立自保
人们在历史研究中,由于立场和观点的差异,对历史事件的解释也会有差异。对哥伦布航行到美洲这一事件,过去欧洲人总以欧洲为中心来理解;美洲土著人则立足自身看问题;在当今全球史观引导下,人们又有新认识。下列用词正确反映了上述说法的排列是( )
A. 侵犯;发现;文明相遇 B. 发现;侵犯;文明相遇
C. 发现;文明相遇;侵犯 D. 文明相遇;发现;侵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