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历史试题 >

西方的近代化依次经历了三个方面的改变:第一是人心的改变;第二是政治制度的改变;第...

西方的近代化依次经历了三个方面的改变:第一是人心的改变;第二是政治制度的改变;第三是器物和经济的改变。中国则与之不同。阅读下列材料,探究问題。

【西方近代化】

材料一  15-18世纪,人类历史发生了深刻而巨大的嬗变,这是一个不断变革、充满活力的时代。欧美先进国家在这一世界性历史巨变中居于先导地位,人类历史从分散走向整体,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历史开始了。

——华东师大版《世界历史》

(1) 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写出15—18世纪,影响近代欧洲“人心改变”的两个重大历史事件。

材料二 市场总是在扩大,需求总是在增加,甚至于工场手工业再也不能满足需要了。于是蒸汽机和机器的产生引起了工业生产的革命。

—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

(2) 据材料二,指出工业革命发生的直接动因。写出蒸汽机作为动力应用在交通运输领域的一项成就。

【中国近代化】

材料三 “1840年以来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经历了一个始而言技,继而言政,进而言教的过程,言教即主张学习西方自由、民主、平等等资产阶级观念。”

(3) 能够印证材料三中 “进而言教”的史实是什么?据材料归纳中国近代化的历程所呈现的特点?

(4)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导致中国与西方近代化道路不同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1)文艺复兴;启蒙运动 (2)市场的扩大。轮船、火车。(任一点即可) (3)新文化运动。历程:器物(技术)层面——制度(政治)层面——到思想(精神)层面。 (4)国情;对西方的认识等 【解析】(1)依据所学可知,14—16世纪欧洲兴起的文艺复兴运动,强调和发挥人在这个世界的作用,是资产阶级叩响近代社会大门的思想解放运动,启蒙运动批判的锋芒指向封建专制制度,为美国独立战争和法国大革命提供了思想武器; (2)依据材料二所给信息可知,市场在扩大,需求在增加;第二问依据所学可知,工业革命中发明的轮船、火车都是以蒸汽机作为动力。 (3)第一问依据所学可知,1915年先进的知识分子掀起了追求民主与科学的新文化运动;第二问依据所学可知,中国的近代化先后经历了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主要特点是学习西方的器物到学习西方的制度再到学习西方的思想。 (4)依据所学可知,中国与西方近代化不同的原因是国情不同。 点睛:比较中国与西方近代化不同,西方是思想文化(启蒙运动)促进政治变革(法国大革命),然后政治又促进了科技的进步(工业革命)。中国正相反,先是学技术(洋务运动),后学政治制度(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最后倡导学习文化(新文化运动)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改革与创新是人类得以进步、飞跃的主要动力之一,是历史发展的永恒主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春秋战国时期,新的锐利工具和先进技术推动了生产发展和社会变革,地主剥削农民的新型封建生产关系开始确立,各诸侯国大力发展生产,掀起竞相改革的风潮。          

——北师大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教材

(1) 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判断“新的锐利工具和先进技术”是什么? “竞相改革的风潮”中影响最大的改革是什么?

材料二:1870年,在德国的街头,这位铁血宰相(俾斯麦)偶然遇到了两群东方人:一群是日本人,一群是中国人。……那个小国的人来到德国以后,翻译典籍和制度。那个天朝大国的人来到德国以后,大部分在学做生意、挣钱。铁血宰相说,30年内那个东方的岛国必将成为强国,而那个东方的天朝大国必将成为弱国,后者必将受前者的欺凌。

                                  ——周熙明《丘吉尔的名言与俾斯麦的一个预言》

(2) 据材料二判断当时中日两国正在进行什么改革?结合所学知识写出一例证明“30年内后者必将受前者的欺凌”预言正确的史实。

材料三:罗斯福的“新政”并非一时的权宜之计,而是一场为保证资本主义制度的稳定发展,在资本主义经济肌体内部进行的一场“伤筋动骨”的大手术。

——蔡跃蕾、张伟《史海回眸:罗斯福“新政”复兴美国》

(3) 根据材料三写出罗斯福新政在政治上的作用。 “伤筋动骨的大手术”的核心内容是什么?

材料四:无论是革命还是建设,都要注意学习和借鉴外国经验。但是,照抄搬别国经验、别国模式,从来不能得到成功。这方面我们有过不少教训。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用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        

——《邓小平文选》第3卷

(4) 上述改革对我们有何启示?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中国近代史既是一部屈辱史,也是一部抗争史。无数志士仁人为挽救民族危亡,进行了上下求索,其中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虽然没有完成民主革命的任务,却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准备了条件。伴随着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在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过程中,继承、扬弃和超越了辛亥革命,经过28年的艰苦卓绝的斗争,终于完成了反帝反封建任务,赢得了民族独立。

(1) 根据材料一归纳辛亥革命和中国共产党的关系。

(2) 以毛泽东为首的共产党人探索出了一条怎样的民主革命道路?“赢得了民族独立”的标志是什么事件?

材料二以十一届三中全会为起点,中国进入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新时期。1979年,中国农民以特有的首创精神奏响了改革的序曲。

——《复兴之路》

(3) 材料二认为十一届三中全会具有怎样的划时代意义?材料中的中国农民为“奏响改革的序曲”首创了什么制度?

(4) 综上所述,你认为中华民族能够走上复兴之路的原因是什么?

 

查看答案

开放才能发展,合作方能共赢。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沿着这条道路,中国的丝织品以及冶铁、凿井、造纸等技术相继西传,西方的皮毛、汗血马、瓜果以及佛教、魔术、音乐、舞蹈、雕塑等也纷纷东来。      

——北师大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1) 佛教是谁创立的?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这条道路的重要作用。(2分)

材料二 中国丝绸从海路外传虽然开始很早,但只限于官方贸易。到宋代,除官方丝绸贸易外,民间商人向海外进行丝绸贸易的,也蓬勃发展。

                                          ——《海上丝绸之路与中外文化交流》

(2) 据材料二指出,宋代海外丝绸贸易有什么新变化?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出现新变化的政策原因。

材料三   郑和七下西洋,海上丝蜩之路盛极一时。他每到一地,都以中国的丝绸和瓷器换取当地的特产或馈赠当地的国王,与当地居民公平交易,互通有无。不占别国一寸土地,未掠他人一分财富。

                                           ——《郑和下西洋——伟大的和平使者》

(3) 据材料三,郑和与海外各国交往有什么特点?产生了什么积极影响?

材料四    5月14日至15日,“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在北京举行。来自100多个国家的各界嘉宾共商“一带一路”建设合作大计。论坛秉承以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为核心的丝路精神,取得重要成果。

(4) 根据材料四写出我国倡议“一带一路”的主要理念。

(5) 综合以上关于古今“一带一路”的探究,你能得到什么认识?

 

查看答案

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世界经济论坛2017年年会开幕式上指出:“当全球经济的‘蛋糕’不容易做大,甚至变小了时,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会感受到压力和冲击……但我们不能就此把经济全球化一棍子打死,而是要适应和引导好经济全球化……”据此,以下理解正确的是(  )

A. 经济全球化只对发达国家有利    B. 经济全球化完全不符合发展中国家利益

C. 经济全球化已完全实现了世界各国互利互惠    D. 经济全球化趋势不可逆转

 

查看答案

世界近现代史上,下列各国处理农民问题的说法错误的是(  )

A. 俄国解放农奴的措施实质是对农民的盘剥

B. 日本明治政府规定不允许土地买卖

C. 美国罗斯福新政兴建水利工程,利于农业生产

D. 苏俄政府用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