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历史试题 >

随着美国大搞所谓的“亚太再平衡”战略,美、日同盟日趋强化。历史上,美、日之间时敌...

随着美国大搞所谓的“亚太再平衡”战略,美、日同盟日趋强化。历史上,美、日之间时敌时友,对亚太乃至世界局势产生了重大影响。

【美日之战】

材料一  下面两幅图片,均为历史上日本与美国涉及舰船的历史事件

(1)图一美国舰队的闯入后,日本民族危机严重,引发了日本历史上的哪次变革?变革前后,日本社会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图二所对应的历史事件,意味着二战进程发展到怎样的阶段?

【美日之争】

材料二     列宁说:“华盛顿会议为太平洋两岸两个大国(美国、日本)的下一场战争埋下了第一批火种。

(2)据所学知识指出,一战后,美、日争夺的重点地区在哪里?《九国公约》签订后,“日本人沮丧,美国人得意”,为什么?

【美日之盟】

材料三    美国、日本在不同时期世界工业生产中比重的变化图

(3)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对战败的日本由惩治转为扶植,导致美国对日本政策的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图一、二反映出20世纪50—70年代日本经济的快速发展,请问50年代初,美国哪些举措影响了日本经济的发展?图二、三日本、西欧实力的增强对美国的霸权政策和世界政治格局,分别产生了什么影响?

 

(1)明治维新;由封建社会逐步转变为资本主义社会;图二:二战的规模进一步扩大。 (2)美日争夺的重点地区在东亚和太平洋地区。打破了日本在一战中独霸中国的局面,为美国在中国的扩张提供了方便。 (3) 冷战的需要或两极格局的形成;朝鲜战争爆发,实行社会改革,非军事政策,在日本采购军用物资(答出一点即可)影响:牵制了美国称霸世界,促进了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的发展。 【解析】(1)根据材料一图一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美国舰队的闯入后,日本民族危机严重,日本推翻了幕府统治,明治天皇进行了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明治维新;使日本由封建社会逐步转变为资本主义社会;根据材料一图二“1941年硝烟中的珍珠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二反映的历史事件是,1941年12月7日的珍珠港事件,使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规模进一步扩大。 (2) 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为了协调帝国主义国家(特别是美、日)在东亚、太平洋地区的矛盾。在美国的倡议下,在华盛顿举行会议。1922年,九国代表签署了关于中国问题的《九国公约》,这个公约宣称,尊重中国的主权、独立与领土的完整,遵守各国在中国的“门户开放”、“机会均等”的原则,这实际上打破日本独占中国的局面为美国在中国的扩张提供了方便。由此可知,一战后美日争夺的重点地区在东亚和太平洋。《九国公约》签订后,“日本人沮丧,美国人得意”,是因为,打破日本独占中国的局面,为美国在中国的扩张提供方便。 (3) 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二战后,美国在日本进行了社会改革,推行非军事化政策; 20世纪50年代,美国出于本国的战略需要,开始扶持日本;朝鲜战争爆发后,美国在日本大量采购军用物质,刺激了日本经济的繁荣; 20世纪50年代,日本经济高速发展,到20世纪70年代,日本一跃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号资本主义经济大国。欧盟、日本、中国、俄罗斯等国家和国家联盟的实力不断增强,成为牵制美国称霸世界,促进世界格局多极化的重要力量。由此可知,50年代初,美国影响日本经济的发展的举措是:对日民主改革;利用朝鲜战争、越南战争机会,为日本提供军事订货。日本、西欧实力的增强对美国的霸权政策和世界政治格局影响分别是:牵制了美国称霸世界,促进了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的发展。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建设“一带一路”(“丝绸之路经济带”、“海上丝绸之路”)是以习近平同志为主动应对全球形势深刻变化、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已成为时代热点。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陆地丝路之繁荣】

材料一    古代丝绸之路始于张骞出使西域。公元前138年和公元前119年,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它历史性地创建了一条由东亚至欧洲的陆上交通大动脉,将中国与中亚、西亚直至南欧的广大区域连接在一起。

——《中国文化传媒网》2014年8月

(1)张骞出使西域发生在什么朝代?为加强对西域地区的管辖,当时的政府设置了一个什么机构?

【海上丝路之昌盛】

材料二    明初海上丝绸之路得以空前繁荣。从1405年到1433年的28年间,郑和连续7次统率百艘巨舰,27000多名官兵,渡南洋,过印度洋,达红海,航程总计16万海里,历经东南亚、南亚、西亚和东非的30多个国家和地区。——王介南《中外文化交流史》

材料三    郑和每到一地,都以中国的丝绸和瓷器换取当地的特产或馈赠当地的国王,与当地居民公平交易,互通有无。不占别国一寸土地,未掠他人一分财富。

——《郑和下西洋——伟大的和平使者》

(2)根据材料二、三,概括郑和下西洋的特点。

材料四    公元1500年前后的地理大发现,拉开了不同国家相互对话和相互竞争的历史大幕,由此,大国崛起的道路有了全球坐标——正是从那个时候起,割裂的世界开始连接在一起。经由地理大发现而引发的国家竞争,拉开了不同文明间的相互联系、相互注视,同时也相互对抗和争斗的历史大幕。

——《大国崛起》

(3)材料中的“地理大发现”指的是哪一历史事件?材料认为“地理大发现”对世界产生了什么影响?

材料五    中国提出并推动“一带一路”建设,就是要弘扬古丝绸之路和平友好、开放包容的精神,探索新形势下国际经济合作与发展的新模式。特别是推动实现互联互通,为沿线国家加强经贸往来创造物质基础和便利条件,在平等、包容、合作、共赢的基础上续写共同发展的新篇章,最终形成互利共赢的利益共同体和共同发展繁荣的命运共同体。                                     

——人民日报热点辨析

(4)根据材料五,“一带一路”建设的根本目的是什么?它体现了世界经济发展的什么趋势?

 

查看答案

创新与开放,促进发展和进步,保守与封闭,导致停滞和落后。2017年4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设立河北雄安新区,这一重大历史性战略选择被看作是继深圳经济特区和上海浦东新区之后又一具有全国意义的新区,是千年大计、国家大事。

【制度创新】

(1)秦汉时期,为加强中央集权和防止官员贪腐,开创了监察制度,并不断加以强化。其中,负责监察百官的是谁?

材料一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广东省委原书记习仲勋提出:“利用临近港、澳的有利条件,在广东搞出一个出口加工区。”邓小平当即表示赞同:“还是叫特区好!”“中央没有钱,可以给些政策,你们自己去搞,杀出一条血路来!”

(2)根据材料一,中国共产党做出了什么决定?这一决定有何重大意义?

   材料二  我相信,当此危急存亡之秋,你们一定能够对领导再次给予那种支持。

——《罗斯福就职演说(节录)》

(3)哪一历史事件,引发了材料四中的“危急存亡”?为了挽救“危急”,罗斯福颁布了哪一法律,加强对工业的调整?该法律体现了罗斯福新政怎样的特点?

 

查看答案

农村、农业、农民的三农问题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探究历史,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古代农业进步】

材料一  (公元前356年,秦国任用商鞅变法)商鞅变法明确规定:“僇(lù)力本业(努力搞好农业,耕织致粟多者,复其身(免除徭役)。” ……极大地调动了民众务农和作战的积极性。

——刘玉峰《商鞅变法农战政策和抑商政策之得失》

(1)商鞅变法开始确立中国封建土地私有制,想一想,这是基于变法中哪一措施的实施?材料一又反映了商鞅变法怎样的经济思想?

材料二  夫欲盛而费广,费广而赋重,赋重则民愁,民愁则国危,国危则君丧耶!

——唐太宗

(2)唐太宗这句话包含了什么治国思想?在其统治政策中是如何体现的?

【现代农业变革】

材料三  建国后,历年粮食产量变化图(单位:亿吨)。

(3)观察材料三,从F到G我国粮食产量呈现怎样的趋势?并分析其主要原因。

 

查看答案

庆祝印度独立时,尼赫鲁说:“今天我们结束了一个厄运的时代,印度再次发现了自己。”你知道“今天”指的是哪一年吗:(  )

A. 1945年    B. 1946年    C. 1947年    D. 1949年

 

查看答案

由下图得出的结论,不正确的是(  )

A. 日本的经济增长速度最快

B. 联邦德国在西欧四国中,经济增长速度最快

C. 各国经济增长速度不均衡

D. 美国失去了世界经济霸主的地位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