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历史试题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二战”结束后,美国和苏联失去了战时同盟的基础,...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二战”结束后,美国和苏联失去了战时同盟的基础,双方关系开始发生变化。美国确立了称霸世界的全球战略,日益把苏联看作其称霸全球的主要障碍,企图遏制苏联。……苏联把确保东西部边界安全作为国家的首要利益,努力扩大自己在世界上的影响。美苏两国在社会制度与意识形态方面根本对立,均将对方视为主要敌人。

——岳麓版《高中历史教科书(必修1)》

(1)根据材料一指出导致美苏两国关系发生变化的主要因素。

材料二  中美两国领导人的会晤,是为了谋求两国关系的正常化。……我之所以采取这个行动,是因为我深信所有国家都将从缓和美国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之间的紧张关系中得到好处。正是本着这种精神,我将进行一次我深深希望会成为谋求和平的旅行。

——(美国总统尼克松关于访问北京的声明)1971年7月15日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尼克松总统访华的结果及其影响。

材料三   2015年5月9日,俄罗斯举行盛大阅兵仪式,庆祝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应邀出席了庆祝活动。同年中国也举行了阅兵仪式,庆祝抗战胜利70周年。中俄分别举行纪念活动,其目的是希望人们牢记二战这一历史灾难。 

——摘自人民网

(3)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和苏联一度成为盟友,这主要是因为哪一国际性组织的成立?决定苏联在欧战结束后三个月内参加对日作战的是什么会议?

(4)请你结合所学知识,就新时期如何促进大国关系友好发展提出建议?

 

(1)国家利益 .社会制度与意识形态 (2)签署《中美联合公报》 .中美关系走向正常化 (3)世界反法西斯联盟 雅尔塔会议 (4)遵循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加强对话与协商等(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1)根据材料一“苏联把确保东西部边界安全作为国家的首要利益,努力扩大自己在世界上的影响。美苏两国在社会制度与意识形态方面根本对立,均将对方视为主要敌人”的内容可知,由于国家利益、社会制度与意识形态的不同,导致了美苏两国关系发生变化,有合作走向了对抗。 (2)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72年,尼克松总统访华,双方签订了《中美联合公报》,中美关系走向正常化。 (3)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面对法西斯国家的疯狂肆虐,全世界的国家联合起来,签署《联合国家宣言》,成立了反法西斯联盟,中国和苏联成为盟友,1945年,雅尔塔会议召开,会议决定苏联在欧战结束后三个月内参加对日作战,促进了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 (4)本题是一套开放性试题,学生只要围绕着促进大国关系友好发展提出建议,例如遵循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加强对话与协商等,能够自圆其说即可。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公元前356年,秦国任用商鞅变法)商鞅变法明确规定:“僇(lù)力本业(努力搞好农业),耕绢致粟帛多者,复其身(免除徭役)。”……极大地调动了民众务农和作战的积极性。                     

——刘玉峰《商鞅变法农战政策和抑商政策之得失》

(1)根据材料指出商鞅采取什么措施调动了民众务农的积极性。

材料二  贞观初,太宗谓侍臣曰: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                                        

——吴兢《贞观政要》

(2)根据所学知识,概括唐太宗在经济方面采取的什么措施体现了材料中的思想?

材料三  淮海战役中国民党被俘将领杨伯涛回忆;经过几十里的行程,……呈现出千千万万人民群众支援解放军作战的伟大场面,我当时就大为感慨,认为18军的最后败灭,非战之罪,应归咎于脱离人民群众,进而敌视人民群众,在人民群众的大海里淹没了。

——王骅书《中共华中工委史略》

(3)根据材料指出淮海战役获得胜利的原因是什么?此次战役期间进行的另一场战略决战是什么?

材料四  林肯的话也是一个有力的证明,他说:“若没有黑人的支持,北方将无法取得胜利。”                                 

——崔连仲等《世界通史》

(4)林肯政府当时颁布了什么法令获得了黑人的支持?材料中的“胜利”是指哪场战争的胜利?

材料五  奥格涅茨省的一个农民在给苏维埃机关的信中写道:1920年对余粮征集额的增加这是我们无力负担的。                      

——人民版高中教材《历史(必修2)》

(5)苏俄新经济政策中的哪项具体措施解决了材料五中提到的问题?新经济政策有何特点?

 

查看答案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它承载着苦难,浓缩着经验,沉淀着教训。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有人说:l901年,中国陷入无尽的黑暗中;1911年,一道闪电划过,却黑暗依旧;1921年,中国终于迎来了曙光。

(1)根据所学知识,1911年的“一道闪电”指什么历史事件?为什么却又“黑暗依旧”? 1921年召开的什么会议给中国带来了曙光?

材料二  这是战争史上的奇观,中华民族的壮举,惊天动地的伟大事业。是一百多年来中国人民反对资本主义侵略的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

(2)材料二的战争中,中国军队主动出击日军的最大规模的战役名称。这场战争取得完全胜利的最根本原因是什么?

材料三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3)材料三中描述的是解放战争中的什么战役?南京的解放有何重大历史意义?

 

查看答案

保罗•肯尼迪在谈到国家的发展时说过这样一种观点:“如果一个国家在战略上过分扩张(如侵占大片领土和进行代价高昂的战争),它就要冒一种风险:对外扩张得到的潜在好处,很可能被为它付出的巨大的代价所抵消。”以下国家的发展史不能佐证其观点的是(     )

A. 1799----1814年的法国    B. 1941——1945年的苏联

C. 1936——1945年的日本    D. 1933----1945年的德国

 

查看答案

1919年参与巴黎和会的英国首相劳合•乔治在会后说:“……夺走德国的殖民地,把它的军队减到只够建立一支警察部队的力量……这一切终究毫无意义,德国将会找到对战胜国进行所得报复的手段。”劳合•乔治担心德国会对这次会议签订的哪一条约进行报复(     )

A. 《四国条约》    B. 《九国公约》    C. 《凡尔赛和约》    D. 《五国海军条约》

 

查看答案

“苏联制度的设计用意,在于尽快将一个极落后的国家,早早送上工业化的大道……尽管这个制度极其缺乏效率……但毕竟达到目标。”此材料评价的历史事件应该是(   

A.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 新经济政策    C. 斯大林模式    D. 赫鲁晓夫改革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