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历史试题 >

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的伟大转折,这里“转折”的核心含义是( ) A...

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的伟大转折,这里“转折”的核心含义是(   )

A. 提出“两个凡是”的方针    B. 确立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方针

C. 确立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D. 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

 

D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十一届三中全会”,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78年中共中央在北京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这次会议完成了党的政治路线的拨乱反正,提出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只有选项D符合题意,故选D。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教育部表示2017年春季教材全面落实“十四年抗战”概念,引起社会广泛关注。从历史学角度,明确“十四年抗战”概念意味着(     )

A. 以往提出的“八年抗战”概念错了    B. 要重新认定抗日战争历史

C. 中国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主战场    D. 更全面、更完整地反映中国抗日战争的全过程

 

查看答案

黄仁宇在《赫逊河畔谈中国历史》中认为:“第一帝国”(秦汉)的政体还带有贵族性格,世族力量强大;而“第二帝国”(隋唐宋)则大规模和有系统地科举取士,造成新的官僚政治,而且将经济重心由华北的旱田地带逐渐转移到华南的水田地带。“第二帝国”与“第一帝国”相比主要的区别是(   )

A. 官僚政治的形成与否    B. 选官制度的形成与否

C. 经济重心的南移与否    D. 政治结构和经济格局的变化

 

查看答案

史书记载,“讳全福公,字麓,号启明。生于商太甲二十年丁卯,卒于商太庚二十年已巳”。太甲是商朝第四位国王,太甲二十年是公元前1734年,由此推算,太甲元年应该是(   )

A. 公元前1753年    B. 公元前1754年

C. 公元1753年    D. 公元1754年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材料:

中国历史悠久,地大物博,很多景点是历史的再现和纪念。观察下面三幅图片,回答问题。

(1)图一的人物是谁?他有哪些主要事迹?他在我国历史上有何突出地位?此后清政府是如何加强对台湾的管理的?

(2)图二管辖的地区是哪里?他是在平定了哪一叛乱之后设置的机构?这一机构的设置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3)图三见证了清政府和哪一少数民族的友好关系?列举清政府和这一民族友好交往的史实。

(4)谈谈清朝对民族关系的处理和机构的设置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

材料二:“开辟荆榛,千秋功业;驱逐荷虏,一代英雄”。

―――郭沫若同志撰写的一副对联

请回答:

(1)材料是谁的诗句?它的主要历史功绩是什么?

(2)材料二中北郭沫若誉为“一代英雄”的是谁?郭沫若对他作出这一评价的主要依据是什么?

(3)上述人物身上有哪些高贵品德值得我们学习?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