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历史试题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公元前139年,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联合大月氏...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公元前139年,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联合大月氏夹击匈奴,张骞历经磨难十年后终于到达西域,大月氏不愿夹击匈奴。张骞回来后,向汉武帝详细汇报了西域各国的政治、军事、地理、物产和风俗等情况。公元前119年,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目的联合乌孙国夹击匈奴,乌孙国没有答应,但派了几十名使者陪同张骞归来,自从西域各国同西汉相继建立了良好关系。后来西汉政府在西域设置了西域都护,进一步促进了这条道路上的交通和贸易发展。东汉的班超曾任西域地区长官(西域都护)30年,为保护和改善丝绸之路做出了贡献。自此,自长安至欧洲大秦的丝绸之路逐渐形成。

材料二:唐朝时期,经济文化繁荣,海陆交通发达,交往的国家遍及亚洲、欧洲、非洲。长安成为当时中外交流的一个国际都市。714年唐朝在广州设立市舶使,海上交往有日本、新罗、印度、大食等国家和地区。宋代的海外贸易十分兴盛。南宋时期,有50多个国家和地区与中国贸易往来。广州、杭州、泉州等地设有市舶司,管理和保护对外贸易。宋朝政府对前来贸易的外国商人实行优惠政策。凡设有市舶司的城市,都建有专门供外商居住的“蕃坊”。在外商聚居的地方,还设立专门的外商子弟学校——蕃学。

材料三:元朝东西方之间的陆路与水路交通都十分发达,为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创造了有利条件。西方的传教士沿着传统的丝绸之路来到中国,在大都兴建教堂,进行传教活动。元政府在泉州设立市舶司管理对外贸易,阿拉伯、波斯、印度等国家和地区的许多商人在这里定居。明朝,海上丝绸之路发展迅速,最著名的是郑和下西洋,海上丝绸之路解决了陆路的不便性。明末清初实行海禁,海上丝绸之路日趋衰落。

(1)材料一反映的核心信息是什么?

(2)据材料二、材料三说明我国丝绸之路兴盛的共同原因。

 

(1)张骞两次出使西域为丝绸之路开辟了道路;汉朝设立西域都护,管理、保护和改善丝绸之路,促进了丝绸之路的形成。(类似亦可) (2)经济发展;对外开放;政府引导、保护、管理对外贸易;水陆交通发达等。 【解析】(1)根据材料一“公元前139年……、公元前119年,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西域各国同西汉相继建立了良好关系”可获得信息:张骞两次出使西域为丝绸之路开辟了道路;根据材料一“西汉政府在西域设置了西域都护,进一步促进了这条道路上的交通和贸易发展”可获得信息:汉朝设立西域都护,管理、保护和改善丝绸之路。 (2)根据材料二“唐朝时期,经济文化繁荣,海陆交通发达”“宋朝政府对前来贸易的外国商人实行优惠政策”可知,我国丝绸之路兴盛的原因是经济发展;对外开放;政府引导、保护、管理对外贸易;水陆交通发达。根据材料三“元朝东西方之间的陆路与水路交通都十分发达”“元政府在泉州设立市舶司管理对外贸易”可知,我国丝绸之路兴盛的原因是政府引导、保护、管理对外贸易;水陆交通发达。因此,材料二、材料三说明我国丝绸之路兴盛的共同原因有:政府引导、保护、管理对外贸易;水陆交通发达。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发达国家凭借资金、技术、市场和经营管理方面的绝对优势,成为经济全球化的最大受益者。因此,发展中国家应该(    )

A. 尽量避免进入世界市场,减轻全球化的影响

B. 制定合理的对策,在主动参与中谋求发展

C. 努力阻止全球化,延缓全球化的进程

D. 寻求发展中国家内部的经济联合,促进经济区域化

 

查看答案

被誉为“欧洲之父”的让·莫内早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就认为“欧 洲的繁荣与必不可少的社会发展意味着欧洲各国应该组成一个联邦,或是一个‘欧洲实体’,使欧洲成为一个共同的经济单位”。这一想法后来在20世纪60年代变为现实。这一“共同的经济单位”是(  )

A. 北约    B. 欧共体    C. 欧盟    D. 欧元区

 

查看答案

俄国1861年改革规定农奴获得“解放”时,可以得到一块土地,这块土地的获取方式是(    )

A. 高价赎买    B. 无偿分配

C. 资产抵押    D. 公私合营

 

查看答案

雅典的男人们以雅典女人有女神雅典娜守护,不需要再享有选举权为由,将女性置于公民的范畴之外,而且认为这理应是一件公平合理的事情。这一认识从实质上反映了(   )

A. 当时的雅典,神权高于一切    B. 男子享有公民权在当时得到普遍承认

C. 雅典民主只是少数人的民主    D. 雅典不尊重甚至践踏妇女的基本人权

 

查看答案

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的伟大转折,这里“转折”的核心含义是(   )

A. 提出“两个凡是”的方针    B. 确立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方针

C. 确立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D. 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