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历史试题 >

改革,是指改变旧制度、旧事物,对旧有的生产关系、上层建筑作局部或根本性的调整以适...

改革,是指改变旧制度、旧事物,对旧有的生产关系、上层建筑作局部或根本性的调整以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需要。纵观古今中外的历史,有许多重大的改革,从目的来说,有的改革以巩固统治为目的,有的改革则以富国强兵、自强御侮为目标;从性质来看,有的是封建性质的改革,有的则是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从结果来看,有的改革以失败告终,有的则成功地推动了社会的转型。结合所学知识,探究下列问题。

(1)19世纪中期的俄国以巩固统治为目的进行的是哪一改革?这场改革能为当时俄国“社会的转型”提供哪些有利因素?

(2)19世纪中期的日本进行了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请指出这场改革中最能体现资产阶级改革性质的内容。从社会发展的角度分析,此次改革对日本的影响是什么?

(3)几乎与日本资产阶级改革同时,中国国内进行了一场封建性质的改革,你知道它的名称吗?这场改革有着怎样的历史地位?

(4)综合以上改革,你认为如何才能使改革取得成功?

 

(1)1861年改革(或亚历山大二世改革,或俄国农奴制改革)。自由劳动力增多、扩大国内市场、积累资本(或劳动力、资金、市场)等有利于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2)引进西方技术,鼓励发展近代工业。日本摆脱了沦为半殖民地的危险,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 (3)洋务运动。为中国的近代化开辟了道路(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 (4)改革应顺应历史潮流;强有力的改革领导者等。 【解析】(1)依据所学知识可知,1861年俄国通过废除农奴制的改革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它废除了农奴制,农奴成为自由人,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大量的自由劳动力。巨额的份地赎金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又积累了大量资金。俄国从此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道路。1861年改革是俄国历史上的一个重大转折点。 (2)依据所学知识可知1868年日本实行了明治维新,其内容中最最能体现资本主义性质的是引进西方技术,鼓励发展近代工业。明治维新使日本拜托了沦为半殖民国家的危机,使日本走上了资本主义的发展道路。 (3)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与日本明治维新同时期的中国的地主阶级性质的改革是指的1860年到1895年的洋务运动,洋务运动创办了中国近代的第一批企业,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 (4)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如:改革应顺应历史潮流;要结合本国国情,要有强有力的改革领导者,要不断进行改革等等。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20世纪)20年代的和解在欧洲是以法国联盟体系为基础,在远东则是以华盛顿会议的协定为基础,两者的目标都是为了维护这两个地区的现状。这一目标在20世纪20年代中得到实现,但在随后的10年中,一切又突然地、决定性地颠倒过来。

——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世界已分为两个敌对的壁垒,一边是“极权政体”,一边是“自由国家”,每个国家都面临着两种不同生活方式的抉择,美国要承担“自由国家”守护神的使命,充当世界宪兵的角色。

—— 1947年美国总统杜鲁门国会咨文

材料三:当今的世界格局仍处于一个过渡期,在这个过程中出现了权力的转移和扩散。权力从传统强国欧美向新兴大国转移,并扩散至其他地区力量中心,世界格局将进入“碎片化”时代。

——  中国社会科学院《国际形势黄皮书》

(1)材料一中的“20年代的和解”在欧洲是通过哪次会议实现的?在远东形成的和中国密切相关的“华盛顿会议的协定”具体指什么? “维护这两个地区的现状”这一目标是通过怎样的国际新秩序得以实现的?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二中的“极权政体”和“自由国家”分别指什么?为了承担“自由国家”守护神的使命,美国在欧洲是如何“充当世界宪兵”的角色的?美国此举最终推动并形成了二战后怎样的国际格局?

(3)在材料三中,当今“处于一个过渡期”的世界格局是指什么格局?未来的“碎片化”时代是指世界格局什么样的发展趋势?

(4)结合20世纪以来国际格局的演变历程,你觉得影响国际格局形成的决定性因素是什么?中国如何才能在未来的“碎片化”时代占有一席之地?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不打破思想僵化,不大大解放干部和群众的思想,四个现代化就没有希望;同时实现四个现代化,要求大幅度地提高生产力,也就必然要求多方面地改变同生产力发展不适应的生产关系,改变一切不适应的管理方式、活动方式和思想方式。因而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革命。

                                   ——《邓小平文选》

材料三:1992年,在五个经济特区中,外商实际投入约占全国外商总投资的29%;涌现出了一百多个技术和管理先进、年出口1000万美元以上的创汇企业。对外开放以来,特区创下了230多项全国第一:打破铁饭碗,股份制试点;建立社会保障体系等。特区的改革,为全国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 高中历史教材人教版《必修二·第13课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1)请用一句话评价材料一图片中的人物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地位。试举一例在建国后党的历史上最能体现“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会议。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为了实现“四个现代化”,“文革”结束初期是如何“打破思想僵化”的? “为了实现四个现代化”,我国党和政府在农村是如何“改变同生产力发展不适应的生产关系”的?随后在国有企业的经营管理方式上又做出了什么调整?

(3)根据材料三,归纳经济特区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五个经济特区中,哪一个城市成为对外开放的代表?

(4)你能从上述材料和问题中得出哪些有利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启示?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中国传统文化在春秋战国时期表现为“以民本思潮和专制主义为两翼的百家争鸣的私学文化”;秦汉以后定型为“以儒学为正宗,兼纳百家、融汇释道的帝国文化”;而“在商品经济有较充分发育的基础上得以繁衍的市民文化,在清中叶以前的整个中国社会都相当幼弱”。

—— 冯天瑜《中华文化史》

(1)结合所学知识,列举在春秋战国时期中国传统文化中体现“民本思潮”和“专制主义”的思想观点。

(2)中国传统文化定型为“以儒学为正宗”在汉朝时期是如何实现的? “以儒学为正宗,融汇释道”中的“道”指什么?

(3)中国的传统文化在清中叶以前表现为“在商品经济有较充分发育的基础上得以繁衍的市民文化”,试以宋朝为例加以说明。

 

查看答案

魏源编写的《天演论》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    (     )

 

查看答案

二战中,诺曼底登陆后,德国陷入美英和苏军东西两线的夹击中。    (     )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