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历史试题 >

九年级的同学为了增加学习历史的兴趣,编排了课本剧,但是,学习历史不应背离学科的严...

九年级的同学为了增加学习历史的兴趣,编排了课本剧,但是,学习历史不应背离学科的严谨性。下列关于西汉时期历史剧的情境,符合史实的是(   )

A. 皇帝任用商鞅,开始变法

B. 司马迁用蔡侯纸记录汉武帝的言行

C. 汉武帝接纳董仲舒的建议,把儒家学说定为治国的指导思想

D. 张謇出使西域,沟通了欧亚的陆上交通

 

C 【解析】依据所学可知,汉武帝接纳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把儒家学说定为治国的指导思想,C项符合题意;商鞅变法是在战国时期的秦国;蔡侯纸的改进是在东汉;张謇出使西域,开通了西域的道路,中原同西域之间政治、经济、文化联系日益密切,封建国家的影响深入边疆。由此分析ABD不合题意,故此题选C。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尚书》记载:“惟殷先人,有典有册”,“殷人”在“典册”中使用的文字最有可能是

A. 甲骨文    B. 隶书    C. 小篆    D. 楷书

 

查看答案

“稻花香里话丰年”。据考古发现,下列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原始居民是(  )

A. 元谋人    B. 北京人    C. 半坡居民    D. 河姆渡居民

 

查看答案

2015 年。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将发表战后 70 周年谈话,安倍如何表态受到世界瞩目,中日关系走 向再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近代以来,中日两国发生过两次大规模 的战争,严重影响了两国关系。阅读 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明治维新后,日本对外扩张的野心不断膨胀,逐渐形成了侵略朝鲜,夺取中国的东北和台湾,占 领全中国,进而征服全世界的对外扩张政策。

——岳麓版高中历史教材《政治明文历程》

(1)请回答,日本在哪一次战争后割占我们的宝岛台湾?根据材料一概括这战争爆发的原因。 

(2)请结合所学知识,补全表格

中国军队抗击日本侵略者著名战役简表

战役名称

时 间

指挥者

意   义

1894 年

丁汝昌

沉重打击了日本舰队

台儿庄战役

1938 年

(国民党)

鼓舞了抗战士气

1940 年

彭德怀(共产党)

 

 

 

(3)甲午中日战争以中国惨败告终, 而抗日战争历经八年, 最终取得了伟大的胜利。 综合附料一和上题题表, 从战争性质和抗战力量两个角度分析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

材料二:中日历史的对话空间是三个层面互相交错的,政治,情感,和学术。在情感层面,中日两国的历史体验也极不对称。在中国民众看来,中国是战争的被害者,日本是加害者,而在日本民众看来,日本也 是战争受害者

一一《人文历史· 中日学界的分歧与共识》

(4)从材料二可以看出,中日两国民众对战争的感受十分不同,请就这种不同谈谈你的看法。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未经议会同意,国王无权度除法律或停止法律的执行; 未经议会同意 ,国王不能征税; 议会必须定期召开; ……

材料二:我们认为以下真理是不言而喻的:人人.生而平等…… 我们以这些殖民地善良人民的名义和权利宣布:这些联合殖民地从此成为,而且名正言顺地应当成为自由 独立的合众国。

材料三:在权利方面,人们生来是而且始终是自由平等的……各个公民都有言论,著迷和出版的自由,但 在法律所规定的情况下,应付滥用这项自由负担责任。

(1)以上三则材料分别出自什么法律文件?

(2)材料一中的法律文件制定的目的及其基本原则分别是什么?它是何种政治体制确立的标志?

(3)根据材料二与材料三, 指出两则材料休现的共同思想是什么?这种思想受到哪一思想解放运动的影响?

 

查看答案

只有对经济体制不断调整和创新,才能保持经济发展的活力

(1)将下列图片中的人物与其对应的国家和政策连线。 (请考生在答题卡上将与图片对应的字母进行连线)

 

A--     --      ;B--      --      ;C--      --     

(2)历史课堂上,老师让同学们针对中美苏三国的经济改革发表自己的看法,下面是三个同学的回答:细心的同学们, 甲乙丙三位同学都犯了一个错误, 请将出错处的序号填在括号内并将正确内容填在横线处。

甲同学说:“新经济政策开始于1921年,它将社会主义同计划经济货币关系直接联系起来,受到广大工人和农民的支持。使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

乙同学说:“1933年开始实施的‘新政’,大大降低了国家资本主义的垄断程度。是资本主义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丙同学说:“改革开放中的经济体制改革首先在城市开展。1980年通过深圳珠海等经济特区的设立,又打开了对外开放的窗口。”

甲( )      ;乙( )      ;丙( )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