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一书中提出:“从1953~1956年短短的几年时间里,中国实现了对全社会各种行业的国有化或称作集体化运动,公有制经济得以确立。”这里的“国有化”或“集体化运动”是指( )
A. 土地改革
B. 三大改造
C. 人民公社化运动
D. “文化大革命”
1935年1月,红军占领遵义后,中共中央在此召开了政治局扩大会议。这次会议的召开( )
A. 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 B. 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准备了条件
C. 与国民党达成和平建国的“双十协定” D. 事实上确立了毛泽东同志的领导地位
“战场上,担架抬下来的多是共产党员。最典型的是第四军叶挺独立团,主要就是共产党员和共青团员。”有此场景的史实是( )
A. 五四运动 B. 北伐战争 C. 百团大战 D. 渡江战役
1912年3月5日《时报》上题为《新陈代谢》的文章曾这样生动地描述:“剪发兴,辫子灭;……天足兴,纤足灭;放足鞋兴,菱鞋灭;鞠躬礼兴,拜跪礼灭。”引起上述变化的直接原因是( )
A. 洋务运动的兴起 B. 辛亥革命的推动
C. 新文化运动解放了思想 D. 中国共产党的提倡
李老师在解读某一举措实施的原因时,说到“一方面,统治着认为‘国内物产丰盈’不需要外洋货物;另一方面,面对西方殖民者日益猖獗的侵扰活动,从国家安全的角度考虑”,据此,推断与该举措有关的史实是( )
A. 设立宣政院 B. 戚继光抗倭 C. 设置驻藏大臣 D. 实行闭关锁国
明初统治者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大大强化了皇权。其举措不包括( )
①开创武举和殿试 ②废除丞相和中书省 ③设立锦衣卫 ④设立军机处
A. ①② B. ②④ C. ①④ D. ③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