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生壳,圆又长,两头相隔十几丈,五百个人抬起来,我们坐上游东海。”这是20世纪50年代中国某一地区农民的劳动号子。如果将上述劳动号子作为史料,可以用来印证( )
A. “一五”计划的超额完成 B. “大跃进”运动中的浮夸风
C. 人民公社欣欣向荣的气象 D. “文化大革命”的严重错误
古城南京是中国历史一位特殊“见证者”,它见证了( )
①中华民国的建立 ②五四运动的爆发 ③日军大屠杀 ④蒋家王朝的覆灭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③④
据清通州(今南通)人刘长华《梓里述闻》记载,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英国舰队侵入长江以后,一直开到南京。军舰来往于南通江面时,当地人惟恐英军登陆,纷纷下乡避难。该记载反映的侵略战争是( )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我国原始社会时期,部落联盟的首领一般由联盟议事会选举产生,这就是后人津津乐道的( )
A. 世袭制 B. 禅让制 C. 选举制 D. 分封制
央视热播的《舌尖上的中国》第二集主食的故事表达了中国人对主食的深厚情感,以下古人类最有可能享受主食米饭的是( )
A. 北京人 B. 元谋人 C. 半坡居民 D. 河姆渡居民
某学校九年级(2)班同学对“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的美日关系进行了探究,请你参与下面的活动。
材料阅读 | 问题探究 |
材料一美、英、日之间特别是美日之间在远东和太平洋地区的矛盾虽然极其尖锐,但是当时大战刚刚结束……因此都不敢贸然发动战争来解决冲突……因此美国更是急于谋求召开一次新的国际会议,试图通过外交手段来限制竞争对手…… ——《世界现代史》 | (1)材料一认为“在远东和太平洋地区的矛盾”,美国与哪个国家最为尖锐?美国谋求的“国际会议”指的是什么会议?在该会议上,美国通过什么条约成为最大的受益国?
|
材料二 1945年5月8日,欧洲的战争就此结束。在太平洋地区,战争还继续了三个月,最终……这种可怕的武器发挥了作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了。 ——《一口气读完世界历史》
| (2)材料二中“太平洋地区”战争爆发于何时?“可怕的武器”指的是什么? |
材料三 20世纪四十年代末五十年代初,随着世界形势的变化,美国为了把日本变为对抗社会主义阵营的亚洲基地,放宽了对日本的惩罚,极力稳定日本的经济。 ——(岳麓版)《世界历史》 | (3)材料三中“世界形势的变化”指的是什么?概括材料二和材料三体现出美国对日本的态度和政策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据材料指出发生这一变化的目的。 |
材料四 70年代日本摆脱向美国一边倒的“追随外交”,提出所谓的“综合安全保障战略”,把经济力量、外交力量、文化力量等综合的聚集起来……推行大国外交。 ——《国际关系史》 | (4)材料四这一时期日本有怎样的“经济力量”?此时期日美关系的变化体现了世界政治格局的发展方向是什么? |
(5)结合以上材料和所学知识,你认为影响美日关系变化的因素有哪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