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经济的发展是古代中国的一抹亮丽。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经过自东吴以来至南朝刘宋时期二百余年南北人民的共同开发,三吴地区的生产发展已经赶上并局部地超过了北方,并在实际上形成了我国的一个新的经济中心一江南经济区。
材料二 两幅历史图片
材料三 南宋时期民间流传着这样的谚语:苏湖熟,天下足。
《宋史》记载:国家根本,仰给东南。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江南经济区”形成的原因有哪些?
(2)材料二图一中,大运河从江都至余杭之间河段的名称是什么?大运河的开通对我国古代经济发展有何影响?
(3)材料二中图二所示的农业生产工具是古代江南农民创造的。它最先出现于哪一朝代?名称是什么?
(4)从材料一到材料三,可以看出我国古代经济格局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古代中国的对外关系包括中国与亚非欧一些国家和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交往,以及侵略与反侵略的斗争。在这个过程中,友好交往是中外交往的主流。结合下列有关隋朝至清朝时期的对外关系的三组图片,回答下列问题:
结合图片所获取的信息,分别为前两组图片命名一个合适的主题。
(1)主题命名
第一组的主题: ; 第二组的: ;
第三组的:闭关自守
(2)人物追踪,国家识记
请结合图片及文字信息,写出相关的历史人物。①六次东渡: ;②七次下西洋: ;③明代抗倭图: 抗倭;④收复台湾:
第二组图片分别反映了我国反抗哪些国家外来侵略的历史?
(3)分析总结
从第三组图片中可以看出清政府执行怎样的外交政策?这一政策带来的最严重后果是什么?
(4)感悟提升:以史为鉴,可以明智。结合第一组图片,说一说怎样才能成为一名国际交往的杰出使者。(答出一条,言之有理即可)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拉萨市大昭寺前的广场上矗立着建立于公元823年的“唐蕃会盟碑”,这是汉藏两民族团结友好的历史见证。拉萨市西藏人民会堂前的广场的“民族团结宝鼎”(青铜器)在阳光下熠熠生辉,这是2001年中央政府为庆祝西藏和平解放50周年向西藏自治区赠送的,表现的是民族团结、发展进步的主题。
材料二、从“唐蕃会盟碑”到“民族团结宝鼎”,历史就此跨越了一千多年。人们在历史中见证了汉藏人们团结友好的事实,同时也见证了西藏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这一不容置疑与更改的事实。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说唐与吐蕃交往的重要史实。(举一例即可)
(2)举出清朝加强对西藏管辖的重大措施。
(3)透过汉藏关系史,并结合所学过的历史知识谈谈我国古代民族关系的突出特点。(4)依据材料,指出“唐蕃会盟碑”与“民族团结宝鼎”所包含的相同意义。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是一项贯穿我国封建社会始末的基本政治制度,从秦朝到清朝存在了两千多年。历朝历代统治者均采取各种措施对此加以发展与完善。据此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地方,废除行中书省,设立直属中央的三司,分管民政、刑狱和军政。在中央,废除丞相,撤消中书省,由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分理朝政,直接对皇帝负责。……授权侍卫亲军锦衣卫,兼管对臣民的监视、侦查。
材料二、故宫导游说:“这个不起眼的‘偏房’,在雍正时代及以后的清朝政治生活中,成为了这个王朝的权力中心。”
材料三、下图明朝科举考生看榜。
材料四、乾隆帝时,朝中大臣胡中藻的诗句有“一把心肠论浊清”,乾隆帝看了竟说:“加‘浊’字于国号‘清’字之上,是何肺腑?”结果,胡中藻和族人被杀,祸及师友。
(1)材料一记载的是哪位皇帝统治时期的官制变化?请用最简洁的语言概括材料一反映的官制变化。(回答两条即可,不准照抄原句)
(2)材料二中导游所说的“偏房”的设立,标志着君主集权的进一步强化。指的是哪一机构?
(3)材料三、四反映的是明清统治者为加强君主专制采取的哪些措施?这些措施的共同影响是什么?
(4)根据上述材料分析,中国封建社会中央集权发展的基本趋势是怎样的?
明朝后期出现的“农业百科全书”,其作者是( )
A. 张仲景 B. 李时珍 C. 宋应星 D. 徐光启
中国文学史上有一部作品,被称为古典小说的高峰。书中描写了贾、王、史、薛四大封建家族的衰亡,揭示了封建社会必然崩溃的历史趋势,它塑造了一个个性格鲜明的典型人物。下列人物出自这部作品的是( )
A. 《三国演义》 B. 《红楼梦》 C. 《西游记》 D. 《水浒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