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3月23日上午,毛泽东率中共中央机关离开西柏坡前往北平。出发时,毛泽东回过头来对周恩来说,今天是进京的日子,进京赶考去。“进京赶考”意味着( )
A. 中国革命的胜利 B. 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C. 新中国的建立 D. 共产党人面临着执政和建设的新任务
历史学科素养的培养是中学历史教学的重要任务。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素养一 时空观念,是在特定的时间联系和空间联系中对事物进行观察、分析的观念。
(1)图1至图3反映了一个主题,请从时空观念的角度提炼该主题。
素养二 历史理解,是指将对史事的叙述提升为理解其意义的理性认识和情感取向。图4,图5是对工业革命的不同历史理解。
(2)比较两幅图片,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作者各自历史理解的不同意图。
素养三 历史解释,是指以史料为依据,以历史理解为基础,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的态度与能力。
图6
(3)说明图6反映的实质问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俗话说: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近代以来,无数先进的中国人为挽救民族危亡、实现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探索,最终找到了一条适合中国发展的道路。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图一的企业诞生于什么运动之中?图二反映了以谭嗣同为代表的维新志士寻求在中国走一条什么样的道路?图三中建立的政权名称是什么?
材料二:1927年9月,毛泽东在湖南领导工农革命军举行秋收起义。起义军在进攻长沙时,遭到数倍敌人的进攻,损失严重。毛泽东当机立断,率部队向井冈山进军,开始创建中国革命史上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
——北师大版《历史》八年级上册
(2)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开辟,表明中国共产党探索出怎样的革命道路?
材料三:1953年,中国共产党提出了我国过渡时期的总路线,为了贯彻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党和政府制定了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领导全国人民有计划地进行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到1957年底,第一个五年计划超额完成。同1952年相比,工业总产值增长128%,农业总产值增长25%,钢产量增长近3倍。
——北师大版《历史》八年级上册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第一个五年计划有何特点?
材料四:1956-1966年,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虽然走了不少的弯路,经历了许多的挫折,但仍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岳麓书社
(4)依据材料四的论点,运用史实说明这一时期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走了哪些弯路(失误)?
材料五:1978年12月18日至22日,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会议指出“实现四个现代化,要求大幅度提高社会生产力,也就必然要求多方面地改变同生产力发展不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改变一切的不适应的管理方式、活动方式和思维方式,因而是一场广泛深刻的革命”。 ——摘自川教版八年级历史教师教学用书
(5)材料五中的会议之后,我党的工作重心发生了怎样的转移?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汉武帝执政时期,中国封建社会形成了辉煌的“西汉盛世”,汉武帝的伟大之处在于他的诸多首创精神和积极的治政态度……他两次派遣使团出使西域,建立起沟通中西交通的陆上要道,丰富和充实了华夏文明。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出汉武帝为加强中央集权在思想具有“首创精神”的一项措施。率领“使团”出使西域的是谁?
材料二:唐太宗开创的 “贞观之治” 昌盛局面, 在她统治时期继续向前发展, 国力强盛,为以后的“开元之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史家称她的统治有“贞观遗风”,郭沫若称赞她的统治是“政启开元,治宏贞观”。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她”对我国科举制度的发展和完善所做的贡献是什么?说出唐太宗注意任用贤才或者虚心纳谏的一个事例。
材料三:郑和七下西洋,没有侵略和掠夺,只有友谊交往和馈赠,是名副其实的和平与友谊之旅……数百年来,东南亚各国各种郑和庙宇香火旺盛,各种遗迹经久不损。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郑和下西洋最远到达了什么地方?郑和下西洋为什么被称为“名副其实的和平与友谊之旅”?
(4)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我国封建社会出现“盛世”的主要原因。 (至少答出两点)
当今世界和平与动荡并存。如下图漫画形象地说明了影响世界和平的主要因素之一是()
A. 恐怖主义 B. 大国霸权主义
C. 民族矛盾 D. 宗教矛盾
学习历史,必须分清哪些是史实,哪些是观点。下列各项中属于观点的表述是( )
A. 新经济政策的实施 B. 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建立
C. “杜鲁门主义”出台标志着“冷战”的开始 D. 苏联解体与东欧剧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