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时期,思想文化领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下列主张属于墨家学派的是( )
A. 无为 B. 仁 C. 法治 D. 兼爱、非攻
宋元时期,科学技术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处于当时世界文明的高峰,不但推动了中国社会的发展,而且对世界文明进步作出了重大贡献。阅读下列材料并尝试回答:
材料一 “……庆历(宋仁宗年号)中,有布衣毕,又为活版。其法: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每字一印,火烧令坚……”
——沈括《梦溪笔谈》
材料二 据史书记载,唐末起义军在大风天,“以火箭射城外茅屋,延及官军营”,死者约三百人。
——北师大七年级下册《历史》
材料三 培根说:“这三种东西曾经改变了整个世界事物面貌和状态:第一种在文学方面,第二种在战争上,第三种在航海上。”
请回答:
(1)沈括在《梦溪笔谈》中所记载的毕昇生活于什么时期?从沈括文中记载并结合所学知识来看,毕的发明有什么进步意义?
(2)材料二反映了我国古代的什么发明?此发明何时开始应用于军事上?
(3)材料三所示图片是中国古代的一项重大发明,你知道它是什么吗?对欧洲产生了怎样的积极影响?
(4)这一时期有一本书被称为“中国17世纪科技(工艺)百科全书”是什么?其作者是谁?
(5)宋朝时期我国科技领域取得重大成就,你认为原因有哪些?
近年来,中国领导人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两大倡议,被合称为“一带一路”。请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近几十年来,在我国新疆发现许多汉代的丝织品,在马来西亚发掘出与汉代陶片相似的陶片,在印度尼西亚出土了汉代的钱币和陶器。
——选自《中国历史》七年级
张骞出使西域后,我国古代称罗马帝国为大秦。《后汉书》卷八十八是这样描述罗马帝国的:“大秦国……在海西,亦云海西国。地方数千里,有四百余城,小国隶属者数十。”
——选自《中国历史》九年级
材料二:复旦大学钱文忠教授在讲述唐朝对外关系时说:“一个伟大僧人西行取经的传奇故事,一条由信念、坚持和智慧浇铸而成的求知之路,一个民族胸襟开放、海纳百川的真实写照。”
材料三:1405年至1433年,郑和前后七下西洋,带去中国的大黄、生姜、肉桂等药材;并从亚非各国带回乳香、龙诞香等特有的珍贵药材。郑和出使西洋时,从苏门答腊等岛带回苏泥、勃青、胭脂石等色种,对明代的瓷器制造艺术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在郑和长达28年的航海活动中,还曾到达印度等地。他们带去了中国的丝绸、布缎、棉布等产品,并从印度购回各种布类,各色手由被面等物品。
——选自《中国文化通史》明代卷
(1)根据材料一回答汉代我国与中亚、西亚以及欧洲国家进行贸易往来的通商要道是什么?开通条通商要道最大的贡献是谁?
(2)材料二的这位“伟大僧人”是谁?他“求知”的地点和为后世留下的佛学经典著作分别是什么?(3)依据材料三,概括郑和下西洋在哪些方面与世界各国加强了联系?(写出2点即可),郑和下西洋最远到达什么地方,其意义是什么?
(4)请你根据上述三则材料归纳出一个历史主题。
古代政治制度创新对我国影响深远,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下侧是东晋至北宋时期平民子弟在政府官员群体中所占比例示意图。
材料二:“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
——唐人赵瑕
材料三:世祖皇帝建元中统以来,始末取古老诸儒之言,考求前代之前典,立朝廷而建官府,辅相者曰:“中书省”……则镇之以行中书省。
(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唐宋时期这一比例变化哪一制度的实行密切相关,这一制度开始于什么朝代?唐太宗和武则天对这一制度的完善分别作出了怎样的贡献?
(2)结合材料二思考,这种制度最大的受益者是谁?这种制度有什么优点?明朝时期这一制度有何新的变化?
(3)材料三记载的是什么制度?请引用材料中的话予以说明,元朝建立这种制度的主要依据是什么?
1662年,从荷兰殖民者手中收复台湾的是 ( )
A. B.
C. D.
清朝前期我国的疆域( )
A. 西跨葱岭北接西伯利亚东临太平洋南至南海诸岛
B. 跟今天我国的疆域一样大
C. 不足960万平方公里
D. 包括朝鲜半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