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历史试题 >

“和谐”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的精髓,构建和谐社会是人类共同的发展愿景。某班同学以...

“和谐”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的精髓,构建和谐社会是人类共同的发展愿景。某班同学以“和谐之光”为主题设计了一期板报,并提出了如下问题,请你和他们一起完成。

任务一【搜集名言——汲取思想智慧】

1)阅读同学们搜集的中国古代思想家的名言,请你任选其中两位,分别概括他们的思想主张。

A“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

B“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孔子

C“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

D“兼相爱,交相利”——墨子

任务二【赏析名画——见证民族团结】

2)下面名画分别反映出中央政府在处理与西藏地区民族关系时采取了什么方式?西藏正式纳入中国版图的标志性事件是什么?

任务三【对比事件——感悟

3)完成下表中①处内容的填写。通过比较后,请你为本栏目提炼一个恰当的主题词。(填写在②处)

4)“求大同,存小异”对和平发展意义重大,请从下列史实中任选两个加以说明。

任务五【联系现实——构建和谐社会】

5)右边是同学围绕科技与生活开展问卷调查后,整理出的百姓关注的生活现象,这些现象说明了什么?

6)完成板报任务后,谈谈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性。

 

(1)老子:主张顺应自然,无为而治;孔子:要有爱心和同情心,要求统治者爱惜民力,体察民意;自己不希望的事情,也不要强迫别人接受;墨子:主张互爱互利,反对不义的兼并战争;孟子:主张为政以德,以民为本。 (2)和亲册封元朝设置宣政院 (3)②合则两利;民族大义;责任担当;国共关系等。 (4)示例1:万隆会议:针对会前帝国主义国家破坏会议的阴谋和各国间的矛盾、分歧,周恩来总理指出,亚非国家不应陷入关于社会制度与意识形态的争论,而应本着“求同存异”的方针团结起来,积极维护和促进民族独立和世界和平。“求同存异”方针的提出,促进了会议圆满成功,也促进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团结与合作。 示例2:《联合国家宣言》:苏德战争和太平洋战争的爆发,使二战的战火不断扩大,法西斯国家的大肆侵略,激起世界人民的广泛愤怒。面对共同的敌人,26个国家召开了华盛顿会议,签署了《联合国家宣言》,超越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不同,形成反法西斯同盟,成为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根本保证。 示例3:欧洲联盟:二战后,西欧国家为振兴经济,并在美苏两级对抗中维护自己的国际地位,摒弃前嫌走向了联合之路,成立了欧共体。此后,组织规模逐渐扩大,逐步向政治、经济一体化目标迈进。到1993年,欧洲联盟成立,成为世界最大的经济体,推动世界格局向多极化趋势发展。 (5)积极:科技给人们的生活带来方便、快捷;科技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提高了生活质量;科技改变了社会经济结构;科技推动经济发展转型等。消极:科技也带来了环境污染,交通堵塞,能源短缺等问题 (6)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是良好社会秩序的重要内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和谐的国际关系是和平与发展的前提;民族团结是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重要保障;国共两党团结合作有利于维护全民族共同利益等。 【解析】 试题分析:(1)此题考查诸子百家的有关知识。任选两位思想家即可。老子:主张顺应自然,无为而治,具有辩证思想;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主张人要有爱心和同情心,要求统治者爱惜民力,体察民意;自己不希望的事情,也不要强迫别人接受;墨子:主张互爱互利,主张“兼爱”“非攻”反对不义的兼并战争;孟子:主张“仁政”,以民为本。 (2)本题考查民族关系。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步辇图》反映的是吐蕃使臣到大唐求亲的情景,反映的是唐和吐蕃的和亲。《顺治帝会晤五世达赖图》反映的是清朝顺治皇帝对西藏佛教首领五世达赖的册封。元朝设立宣政院,专门管理藏族地区的事务。 (3)依据已学知识可知,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和杨虎城发动了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在中国共产党的努力下,西安事变得到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成为扭转时局的关键,标志着十年内战基本结束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促进国共合作抗日局面的出现。国共合作,取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1946年蒋介石撕毁《双十协定》,全面内战爆发。因此,研究的主题是:合则两利;民族大义;责任担当;国共关系等。 (4)本题答案不唯一,任选两例即可。选万隆会议:针对会前帝国主义国家破坏会议的阴谋和各国间的矛盾、分歧,周恩来总理指出,亚非国家不应陷入关于社会制度与意识形态的争论,而应本着“求同存异”的方针团结起来,积极维护和促进民族独立和世界和平。“求同存异”方针的提出,促进了会议圆满成功,也促进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团结与合作。选《联合国家宣言》:苏德战争和太平洋战争的爆发,使二战的战火不断扩大,法西斯国家的大肆侵略,激起世界人民的广泛愤怒。面对共同的敌人,26个国家召开了华盛顿会议,签署了《联合国家宣言》,超越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不同,形成反法西斯同盟,成为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根本保证。选欧洲联盟:二战后,西欧国家为振兴经济,并在美苏两级对抗中维护自己的国际地位,摒弃前嫌走向了联合之路,成立了欧共体。此后,组织规模逐渐扩大,逐步向政治、经济一体化目标迈进。到1993年,欧洲联盟成立,成为世界最大的经济体,推动世界格局向多极化趋势发展。 (5)本题考查对科技与生活的认识。分析科技与生活的表格信息可以看出科技的积极影响是:科技给人们的生活带来方便、快捷;科技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提高了生活质量;科技改变了社会经济结构;科技推动经济发展等。科技的消极影响是:科技也带来了环境污染,交通堵塞,能源短缺等问题。 (6)本题考查学生对构建和谐社会的认识。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是良好社会秩序的重要内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和谐的国际关系是和平与发展的前提;民族团结是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重要保障;国共两党团结合作有利于维护全民族共同利益等。人与人之间,国家与国家之间都要和谐相处。 【考点定位】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中华文化的勃兴;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下•繁荣与开放的社会•“和同为一家”;人教课标版七年级下册•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蒙古的兴起和元朝的建立;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下册•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的危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人教版八年级上册•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难忘九一八;人教版八年级下•国防建设与外交成就•外交事业的发展;人教新课标九年级下册•第二次世界大战•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人教版九年级下册•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变化•西欧和日本经济的发展;人教版九年级下•现代科学技术和文化•第三次科技革命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经济格局的变化深刻影响着政治格局的走向。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经济重心由北向南转移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东汉末年到东晋初期,唐代中叶到五代十国,北宋末年到南宋初期,北方民众多次大规模地向南迁徙,既给南方带来一定的人口压力,也为南方社会经济的开发与进步创造了条件和机遇。南宋时期,经济重心的南移已告完成。

——摘自义务教育阶段历史教科书

材料二

自公元1500年,世界进入全球化时代,贸易中心逐渐从地中海转移到大西洋地区以来,欧洲国家就利用它们在工业技术、经济与政治制度上的优势,孜孜不倦地探求在这个全新时代寻求霸权的道路。1850年英国占世界贸易总额的21%,其出口商品中工业消费品和工业生产资料占85%以上,从而占据了世界经济的中心地位。

——朱步冲《西方大国崛起的条件:海权,工业,殖民》

材料三

第二次世界大战打破了旧有的世界经济体系,以前所未有的力量冲击了欧洲的世界中心地位,使原有的世界经济格局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美国以强大的经济实力和军事实力为后盾,战后确立了在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地位,对国际政治拥有巨大影响力。

材料四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美苏冷战终结,世界局势发生了重大改变,正曲折地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与此同时,经济领域的全球化速度大大加快,出现了崭新的局面。

——材料三、四均摘自高中历史教科书

(1)材料一中,中国经济重心的南移经历了几个阶段?指出其南移的原因。

(2)材料二中“世界进入全球化时代”的标志性事件是什么?结合史实说明英国是如何“占据了世界经济的中心地位”的。

(3)根据材料三,简述二战后美国“对国际政治拥有巨大影响力”的表现。

(4)综上所述,归纳推动经济、政治格局发生变化的共同因素。

 

查看答案

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建立法治社会是人类孜孜以求的目标之一。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法不阿贵……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

——《韩非子》

材料二1804年,《拿破仑法典》颁布实施,它明确规定成年法国人都平等地享有民事权利,体现了在法律上公民平等的原则;严格规定了私有财产的合法性,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受侵犯;否定了封建特权,确立了资产阶级的自由和平等原则。在拿破仑帝国时期,曾经强迫在法国占领下的欧洲一些国家和地区实行此法典。

材料三1861年3月,沙皇亚历山大二世签署了农奴制改革的法令。法令规定:农奴在法律上是“自由人”,地主再也不许买卖或干涉他们的生活;农奴在获得“解放”时,可以得到一块份地,但必须出钱赎买这块份地。

1862年,林肯政府颁布《宅地法》和《解放黑人奴隶宣言》,扭转了战局,加速了北方军事胜利的进程。

——材料二、三摘编自义务教育阶段历史教科书

1)材料一中韩非子的思想主张对后世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2)材料二中《拿破仑法典》体现了怎样的立法原则?法典在欧洲的推行起到了什么作用?

3)根据材料三,分析19世纪60年代美、俄两国颁布的法律是如何促进资本主义发展的。

4)根据材料四给出的示例,在空白处撰写简要说明。

5)综上所述,并结合身边的事例,谈谈你对法治的理解。

 

查看答案

运用历史学习的基本技能,完成下列各题。

1)下列地图中近现代的两次开放,分别对中国社会经济产生了什么影响?

2)根据下面年代尺上的信息,分别写出与创建军队转折会议相对应历史事件的名称,并归纳中国革命和建设道路历程的共同特点。

(3)从下面关键词中任选一个,简述它与年代尺上相关历史事件的联系。

4)历史事件包含原因、现象、影响等诸多基本要素。阅读下表中的历史叙述,判断其分别属于哪种要素。

 

 

查看答案

研究性学习小组召开主题研讨会,下面是四名同学的发言。从他们的发言中判断其研究的主题是()

①罪恶的黑奴贸易造成非洲传统文明的衰落,经济社会倒退

②非洲版图上各国疆界以直线居多,是殖民主义留下的烙印

③二战后印巴分治遗留下的克什米尔问题,成为印巴冲突不断的历史根源

④巴拿马运河战略地位重要,但运河主权直到1999年才被巴拿马政府收回

A国家独立与统一

B.殖民主义的恶果

C.领土主权与疆域

D.地区冲突的加剧[

 

查看答案

22日,英国首相丘吉尔发表演说:在过去25年中,没有一个人像我这样始终贯的反对共产主义。我并不想收回我说过的话。但是,这一切,在正在我们眼前展现的情景对照下,都已经黯然失色了……我们将要对俄国和俄国人民给予力所能及的一切支持。丘吉尔所说的眼前展现的情景是()

A苏德战争爆发

B.决战斯大林格勒

C.诺曼底登陆

D.苏联红军进攻柏林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