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历史试题 >

建国以后,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阅...

建国以后,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借以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道路。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

材料二  消灭剥削,废除资本主义制度……对于我,失去的是我个人的一些剥削所得,它比起国家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投资总额是多么渺小,得到的却是一个人人富裕、繁荣强盛的社会主义国家……共产党和人民政府对民族资产阶级采取和平改造的方针,替我们安排了出路,经过一个公私合营的过程,培养和锻炼我们的技术和业务能力,支持我们有利于国家的社会政治活动,工作、学习和生活都得到很好的照顾。只要自己努力,完全可以成为光荣的社会主义社会自食其力的劳动者。

——徐中尼《访上海资本家荣毅仁》(《新华半月刊》1956年第4号)

材料三  1956—1976年的二十年,是中国共产党在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曲折前进的时期。由于党对形势认识不清,一再发生失误。

材料四   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在经历了80年代初以农村改革为重点的第一阶段,和80年代中后期以城市为重点、城乡联动、全面改革以来,以中国共产党十四大为标志,改革进入了新阶段。                                                    

——宁可主编《中国经济发展史》

(1)材料一出自1950年颁布的哪一法律文件?依据材料概括我国土地改革的历史意义。

(2)材料二中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在哪一年超额完成?当时集中主要力量发展哪一行业?据材料二,可以看出荣毅仁对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持什么态度?这与党和政府对民族资产阶级采取的什么政策有关?这次改造给我国社会发展带来哪些影响?

(3)材料三中提到的1956年—1976年我国在探索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出现了哪些严重失误?从材料看,党发生失误的原因是什么?

(4)新中国的哪次会议提出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材料四中“农村改革”具体是指实行了什么政策?中国共产党十四大确定了怎样的改革目标?

(5)依据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对中华民族复兴历程的认识。

 

(1)文件:《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意义:土地改革废除了封建土地制度,农民成为土地的主人,大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农业生产获得迅速恢复和发展,为国家的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概括出一点即可) (2)时间:1957年。行业:重工业。态度:支持。政策:赎买政策。影响:社会主义制度初步建立,从此,我国进入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3)失误:大跃进运动、人民公社化运动、文化大革命。(任答两点即可)原因:对形势认识不清。 (4)会议:十一届三中全会。政策: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目标: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5)认识:中华民旅复兴道路曲折;中国人民具有不懈的探索精神;要从中国国情出发,尊重客观规律;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革命和建设走向胜利的保证等。(答出其中任意1点即可,其他言之有理也可) 【解析】(1)根据材料一可知,1950年颁布的与土地有关的法律文件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第二小问,通过材料可知,土地改革的作用是土地改革废除了封建土地制度,农民成为土地的主人,大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农业生产获得迅速恢复和发展,为国家的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 (2)第一小问,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年实行,到1957年提前超额完成。第二小问,根据一五计划的内容可知,重点发展重工业,相应的发展交通运输业、农业和轻工业;第三小问,根据材料二信息“失去一些个人的剥削所得、得到一个富裕、繁荣强盛的社会主义国家”可知,荣毅仁对此持支持的态度;第四小问,根据所学可知,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通过实行赎买政策实现了和平过渡,是我国的一大创举。第五小问,根据所学可知,三大改造完成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初步建立,从此,我国进入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3)第一小问,根据所学可知,1956—1976年间的失误包括1958年的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1966—1976年的文化大革命;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三信息“由于党对形势认识不清”可知原因。 (4)第一小问,根据所学可知,我国在1978年底召开的十一届三总全会上做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中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第二小问,农村的改革政策是在凤阳小岗村大包干的基础上形成的政策,即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第三小问,根据所学可知,1992年召开的中共十四大上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5)根据材料分析总结可知,近代以来,我们中华民旅复兴道路是充满艰辛和曲折;但同时也体现了中国人民具有不懈的探索精神;我国的革命和建设经验和教训告诉我们:要从中国国情出发,尊重客观规律;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革命和建设走向胜利的保证等。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一次次列强的侵略,一个个屈辱的条约,记录着中国的苦难岁月。中国近代史既是一部屈辱史,也是一部抗争史、探索史。自强的中国人不断寻求救国之路,进行着民主革命的伟大实践。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1840年至1901年短短的几十年,中国屡遭西方列强的欺凌,被迫签订了一系列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使中国逐步沦为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清政府成为了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材料二   19世纪70年代,洋务派创办了一批民用工业。如李鸿章创办轮船招商局,张之洞创办汉阳铁厂。这些企业虽由官府控制,但吸收私人资本,产品投放市场。当时外商企业垄断民用工业,洋务派希望兴办民用工业同外国人竞争,“分洋商之利”,同时给军事工业提供资金、燃料。

材料三   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举。而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   

——梁启超《变法通议》

材料四   如果我们将中国传统文化比喻成一棵大树,洋务运动只不过剪断了一些枝叶,辛亥革命则相当于将这棵大树砍断了。但是树断了,树墩还在,一般的树只要树墩还在,还是可以萌发的。                                  

——《西方文明对中国的冲击及中国文明的嬗变》

(1)材料一所述,1840年至1901年,西方列强发动了哪几次大规模的侵华战争?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是什么?最能说明“清政府成为了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是条约的哪一条内容?

(2)据材料二,指出洋务派创办的民用企业具有什么特点?这些企业的创办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发挥了怎样的作用?

(3)材料三中变法的名称是什么?材料中梁启超认为变法成败的关键是什么?后来变法的结果如何?

(4)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四中辛亥革命“将树砍断了”的含义。在20世纪初,中国人民为了清除材料四中所说的“树墩”,进行了哪些努力?

 

查看答案

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在我国存在了两千多年,影响深远。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周以后的秦朝尽管存在时间短暂,却用一个组织得很严密的帝国结构取代了周的分封制……所有这些使中国得到了世界上最稳定、最持久的统治。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材料一中“周的分封制”规定了诸侯对周天子要履行哪些义务?这种制度有什么积极作用?后来秦朝在地方上以什么制度取代了分封制?它在中央还采取了什么措施?

材料二    汉初,在实行秦朝制度的同时,分封了一些王国。诸侯王权力很大,在封地内可以任免官吏,收取租税,铸造钱币,还拥有兵权。

(2)依据材料二,归纳汉初面临怎样的问题?汉武帝采取什么措施来消除这一影响的?

材料三   唐太宗常说“为政之要,唯在得人……今所任用,必以德行、学识为本。”唐太宗问魏征:“何谓明君?”魏征:“君之所以明者,兼听也。”太宗以为然。并说:“主欲知过,必籍忠臣。”

(3)材料三体现了唐太宗的哪些执政理念?各举一例说明他是如何践行这一理念的?

材料四   罢丞相不设,析中书省政归六部,以尚书任天下事……而殿阁大学士只备顾问。帝方自操威柄,学士鲜所参决。

(4)材料四中的“帝”指哪位皇帝?请指出丞相这一官职设立和废除的朝代。

材料五   故宫导游说:“这个不起眼的偏房,在雍正时代及以后的清朝政治生活中,成为了这个王朝的权力中心。”

(5)导游所说的“偏房”指的是哪一机构?这一机构的设立标志着什么?

 

查看答案

某校历史学习小组的同学搜集到标题为“波兰团结工会领导人瓦文萨”、 “推倒柏林墙”、 “红旗从克里姆林宫降下”三幅新闻图片。这三幅图片反映的历史主题是(  )

A. 两极格局形成    B. 政治多极化

C. 苏联东欧剧变    D. 经济全球化

 

查看答案

计量统计分析是历史学习的一种重要方法。读下表后,能够得出的直接结论是( )

A. 两次世界都是人类历史上的浩劫    B. 两次战争都是非正义的帝国主义战争

C. 两次战争都是正义与邪恶的较量    D. 两次战争都是革命爆发的根本原因

 

查看答案

下图是由德国导演约瑟夫·维尔斯麦尔拍摄的从德国人的角度描述第二次世界大战重要转折点的优秀影片的剧照。这部影片反映的应该是( )

A. 攻克柏林战役    B. 斯大林格勒战役

C. 偷袭珍珠港战役    D. 凡尔登战役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